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的未來

2018-04-16
3.jpg

4月伊始,中美貿易戰迫在眉睫。3月22日,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為大約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確定新的關稅。此舉表面看是回應所謂的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但預計關稅將覆蓋到一系列行業,如機械、消費電子、零部件製造,或許還有更多。如果中國決定報復,它有大量可選項,但航空航天工業應該是中美貿易中不被觸及的重點之一,至少目前如此。

預計到2024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民航客運市場,但它的飛機仍由外國公司提供。中國市場對波音這樣的公司來說是塊肥肉。去年11月波音宣布向中國銷售370億美元產品,而且它預計到2036年中國的航空公司將購買價值1.1萬億美元的新飛機。換作其他情況的話,美國航空航天工業會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理想靶子,因為除了零部件製造,航空航天產品在雙邊貿易中規模巨大,而且是單向的。目前,“中國商飛”等中國公司正熱火朝天地開發國產商用飛機,以替代波音和空客,但其產品要經過很多年才能進入市場,而且它在競爭中也落後很多年。

在去年的中共十九大講話中,習近平對他的“中國製造2025”倡議作了扼要說明,這將加快中國新興的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由於航空航天領域的國際合資企業對技術轉讓有嚴格限制,在推動中國飛機製造商的成長與成熟方面,旨在創建新的研究、工程師和專業網絡的國內政策前途無量。

中國政府還可以在行政一級為新飛機進入市場提供便利。2008年完成處女航之後,“中國商飛”的ARJ21噴氣式支線客機飽受挫折,中國民航總局對它的批量生產認證拖了九年。而波音和龐巴迪製造的同類飛機,通常能在兩年內獲得證書和進行商業投放。這凸顯了中國企業面臨的困難。如果得到適當幫助,“中國商飛”預計它的C919大型商用飛機可在2021年,也就是首飛四年之後獲得適航證書。這樣的目標並非不可能,但肯定算是樂觀的。

說到中國政府對本國航空航天工業的支持,人們有更多的理由比過去感到樂觀。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的李成和露西·徐在“中美聚焦”的一篇文章中所述,習近平主席任命國有企業負責人擔任重點省份的省長,體現了他對這一產業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來,航空航天業負責人(包括三位中國國家航天局前局長)被任命為河北、遼寧、湖南和廣東省省長。其中,張慶偉(原“中國商飛”董事長及河北省長)和陳求發(原國家航天局局長及遼寧省長)已經分別被提拔為黑龍江省委書記和遼寧省委書記。

李成和露西·徐推測,這些航空航天領域的負責人,其中一部分從表面上說是火箭科學家,但也可能是正在上位的黨的領導人,他們能夠用新的方式塑造決策。人們期望,隨着這批人數量的增加,以及他們在中共組織內部得到提拔,他們將倡導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的創新。即使短期內,他們的存在也是一個信號,表明中共內部有更多人支持加速發展航空航天產業。不過,即便假定中國領導層對飛機和航天器有新的熱情,未來幾年的實際結果又將如何呢?蘭德公司2017發表的研究報告提供了一些思路:

首先,我們應該預見到,中國的大學和企業會助力發動機和航電技術的發展,這是中國落後最多的的主要技術領域。就連“中國商飛”的C919,也嚴重依賴從通用電氣等外國公司採購的零部件和技術。如果不能迅速追趕,中國第一代商用飛機就不算真正的“國產”。

中國商用飛機的研發也具有重要的軍事利益。除了發動機和航電技術,它們在中國軍事應用方面同樣滯後,大型商用機身的成熟還有可能解決中國軍隊運輸機群的不足。正如我以前寫的,解放軍空軍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硬件問題,技術進步也非常重要。

最後,我們可以預計,國有和私營公司會建起越來越大的專業工程師和專家網絡。未來幾年,行業的最優實踐和管理流程的簡化可能形成合力,從而使創新和產出呈現指數而非線性增長。

在對中國航空航天業感到樂觀時,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考慮。美國和歐洲都有長達一個世紀的商業航空史,並且擁有與之不相上下的通用航空業。通用航空的定義包括軍用和商用以外的所有飛行器,由於嚴格的天空管制,中國的通用航空業嚴重落後,公務機、直升機和私人飛機寥寥無幾。通用航空業一直是創新的孕育場,為工程師和公司提供以較低風險和較少投資獲得專門技術的機會。如果中國繼續忽視這個市場,其國內產業的起飛會更慢。

美國和歐盟的大型商用飛機公司仍然有極大的影響力。雙雙壟斷着大型商用飛機這個龐大市場的波音和空客應該調整它們對中國競爭對手的預測——如果它們還沒有這麼做的話。亞洲的客機需求增長速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而亞洲航空公司已經表明,它們對機身特性的偏好與波音和空客目前所提供的有很大不同。如果中國挑戰者迎合這些偏好,它們就會在國內外獲得巨大的收益。

西方決策者也應該轉變思路,以適應航空航天工業的新發展。讓空客和波音互為備選,肯定意味着在一場假定的貿易戰中有更多籌碼,但這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中國的航空公司能獲得國產飛機,並有充足的政府補貼抵消其相對低的效益,那麼波音和空客肯定會失去在中國這個佔全球20%市場的優勢。正如蘭德公司所指出的,政府給飛機製造商提供補貼,是波音和空客的衝突所在,而美國和歐盟至今未能解決這一問題。如果現在不確立規範,未來幾年,面對中國政府對其航空航天業的慷慨扶持,它們將束手無策。

所有這一切還沒涉及中國在外層空間取得的進展,那裡更加缺乏對創新、擴張甚至侵略的管理規範。中國在大氣層航空領域的做法,以及讓被提拔到黨的領導崗位上的老產業負責人發揮作用,說明它的國家技術進步戰略出現更廣的範式轉變。如果中國的飛機製造商能在未來幾年內為全球商用客機市場生產出合格產品,那麼,它們將為中共打造出下一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