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與中東歐合作:開局良好,前景存疑

2017-12-12
S2.jpg

過去十年里,中國在中東歐地區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因為通過發展貿易關係,增加中國投資的流入,以及中國企業近來在中方貸款支持下實施基礎設施項目,這個國家給當地帶來了經濟利好。中國確實正在該地區不斷推進,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去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從2010年的439億美元)增加到587億美元,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投資累計超過80億美元,涉及機械、化工、電信、新能源等產業。這些趨勢,連同上周中東歐16國與中國的16+1峰會,引起了西方外交官、學者和媒體對中國不斷發力及其對歐盟乃至全球潛在影響的關注。

中國與中東歐加強合作是一個新現象,但並不出人意料。一方面,全球經濟轉型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使中國對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地區興趣日增。在這裡,中國可以從歐盟的核心與外圍分工中獲益良多。對中國來說,中東歐代表活力、較發達和經濟不飽和,是出口擴張的新前沿和歐洲的新切入點,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而且與西歐鄰國相比,這裡政治懸念少,經濟投訴少,保護主義壁壘少,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也少。另一方面,中東歐國家對來自中國的商機更加開放,特別是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後,它們希望減少對西方(歐洲)市場的經濟依賴。由於追趕西歐的速度低於預期而產生失望,以及現階段本地民粹主義趨勢加劇,這些國家於是轉向了東方。

誠然,中國與中東歐的關係正在加強,但不能就此認為它是影響世界政治或經濟的有戰略影響力的聯盟。理由有若干。

首先,與中國在全球或發達地區的經濟存在相比,它在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小。中東歐國家高度依賴與發達國家、主要是歐盟成員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而中國的份額很小(雖然在增加)。從中國的角度看,僅就與貿易或投資有關的統計數據,中東歐地區也遠不是中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拿歐盟內部來說,去年德國、英國和法國佔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而中東歐地區還不到5%。

其次,如何與歐洲甚至中東歐做生意,中國還有許多東西要學。在中東歐第一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嘗試時,中國試圖照搬在東南亞或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一套做法,而不考慮歐盟規則條例或標準的不同,它們有時是非常嚴格的。因此在中東歐,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FDI)與基礎設施項目之間會出現有趣的錯位。雖然大部分FDI投向作為歐盟成員的中東歐國家(16個中的11個),為的是利用技術熟練但相對便宜的勞動力,並讓當地組裝或生產的產品貼上“歐盟製造”的標籤,但基礎設施項目卻更多落到了非歐盟中東歐國家(16個中的5個),在那裡嚴格的歐盟規則是不適用的。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路長期計劃就很好地體現了後一種狀況,這條鐵路將由中國建設者建造,主要利用中國的貸款。塞爾維亞方面很樂意開始施工,而匈牙利方面還在等待歐盟委員會的批准。

第三,中東歐地區自身也是深化關係的主要障礙。該地區國家之間有利益上的爭奪,對它們的期待有時未免過高,而且它們缺乏如何與中國和中國公司打交道的適當知識。此外,中東歐方面沒有針對16+1合作的積極措施、計劃或戰略,各國在峰會前也缺乏協商。這16個國家只是等待中方提供或提起倡議,而沒有拿出共同意見並利用區域的協同作用。

一些西歐人擔心,中國可能利用在中東歐地區的影響力,阻撓歐盟在某些方面實施共同的對華政策。但實際上,中國的影響力遠不是決定性的。現階段,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更像一段新感情,有共鳴,甚至有共同興趣,已經約會一段時間,但還不知道能從對方得到什麼。不過它們無疑意識到了未來的潛力。開發這種潛力需要雙方慎重行事。如上所述,從經濟上講,中東歐的真正利益是不拿它與歐盟的關係冒險,因此這意味着,中東歐國家加強與中國的往來或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