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風險、再平衡、回報:透過亞投行洞悉歐中美三方關係未來

2017-06-06

2015年3月,英國宣布殊望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其他歐洲國家緊隨其後。這是一個大新聞。畢竟,亞投行是中國主導的倡議,一些人將其視為對亞洲開發銀行與世界銀行的直接挑戰,抑或是中國嘗試打破西方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第一步。在表示“隨時準備歡迎新機構融入國際發展體系”的同時,美國不僅明確表示不會加入亞投行,並勸阻G7成員國和盟國不要加入。儘管如此,截止到4月15日,已有30個國家選擇加入亞投行,與21個亞洲初始申請國共同成為創始國,其中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韓國、澳大利亞和荷蘭等美國的盟國。

S1.jpg

專家和媒體普遍認為,這個結果對於奧巴馬政府來說是一場“潰敗”,正如易明(Elizabeth Economy)所形容的那樣。她認為,美國應該加入亞投行,或者至少應該隨着其他國家的加入而歡迎它。一味反對讓美國顯得虛弱。

大多數圍繞創立亞投行的討論都集中於中美關係、中國通過亞投行影響全球機構與治理的努力,以及美國、其他國家和多邊開發銀行對這一倡議不同方式的回應。如果我們從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加入亞投行的創始國視角來看會怎樣?這一事件是否表明,美國的主要盟友開始以跨大西洋關係為代價轉向中國?

我認為並非如此。影響法國、德國、英國決定加入亞投行的主要因素有三個:風險、再平衡、回報。違背美國不加入要求的風險水平較低,因為成為亞投行創始國不會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更不會威脅它們自身的國家利益。再平衡也是因素之一,因為這三個國家雖然仍與美國穩固結盟,卻一直表示支持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入亞投行的決定是其政策的邏輯表達。最後,加入亞投行的潛在回報是可觀的,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渴望從良好的對華關係中繼續獲取經濟利益。綜合這些因素,加入亞投行的決定不應被理解為與美國的根本決裂,而是代表一種現有政策的延續。兩年來,我們看到,美國與法、德、英之間對亞投行看法的分歧並沒有對一直是戰後基石的大西洋兩岸關係造成持久傷害。

特朗普時代情況變了嗎?

特朗普總統最近的歐洲之行結束後,華盛頓和全世界都在忙於分析跨大西洋關係及其未來走向。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G7峰會後評論道:“那個能夠完全依賴彼此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了一點。”這或許是跨大西洋關係的本質開始轉變的最初信號。

此次行程中,中歐與中美關係似乎不是重要議題,不過至少有一個話題得到了討論,一個中國和歐洲目前觀點一致,而與華盛頓觀點明顯相異的話題——《巴黎氣候協定》。事實上,默克爾總理表示,與特朗普總統就該話題的對話“非常不令人滿意”。然而,習近平主席表達了對《巴黎協定》的支持,並在5月早些時候致電法國新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承諾支持該協定。馬克龍5月25日告訴特朗普,這一協定對法國和國際社會十分重要,並敦促他不要作出任何讓美國退出協定的“倉促”決定。

正如亞投行創始國的例子,對於歐洲來說,在《巴黎協定》問題上同中國(而不是美國)站隊的回報十分誘人。他們相信,該協定即使無法逆轉但也是遏止氣候變化並適應其影響的重要一步。此外,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其他盟友歡迎中國作為《巴黎協定》的堅定合作夥伴。這種情況下的再平衡與亞投行一樣,不是放棄同盟,而是承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地區與全球重要問題上進行合作是有益的。

然而從風險角度看,氣候協定情況或有不同。歐洲盟國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的決定不會威脅美國的安全利益,然而或許因為《巴黎協定》的目標會觸及國家能源安全,這方面的政策差異倒有可能導致大西洋兩岸關係緊張。如果可以的話,見識美、歐、中之間的態勢如何成為其中一個因素將十分有趣。

傳遞給華盛頓的信號

亞投行的情況說明,當風險微乎其微而回報十分誘人,並且美國的盟國仍相信中國更多參與全球事務有利於全球穩定與增長時,歐洲國家很可能與華盛頓意見相左,而與中國一致。如今,大西洋兩岸關係正面臨新的挑戰,而氣候變化、“一帶一路”倡議等中歐合作機遇變得十分重要。在這些情況下,一旦要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作選擇,風險、再平衡和回報的結合就會成為歐洲如何採取行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