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東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一帶一路」論壇:更好的期望管理

2017-06-02
S1.jpg

備受期待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已經圓滿結束,並達成相當數量的協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閉幕式上宣布中國將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這標誌着論壇作為嶄新的更緊密的國際合作平台實現了制度化。作為這一重要事件的正式參與者,我目睹了所有與會者濃厚的興趣與熱情,以及媒體對論壇本身及其積極成果的稱頌。

與過去幾年一些國際媒體和觀察人士的懷疑相反,所有與我交談過的與會者都對論壇交口稱讚,讚揚中國為把“一帶一路”願景轉變為具體藍圖和非凡成果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在我看來,反對者的預期之所以與我在會上聽到的高度評價形成反差,有三個原因。首先,論壇期間展現給人們的所有“一帶一路”倡議成果,包括五大關鍵領域76個項目中的270多個具體成果,都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提升了兩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獲益感,使它們增強了信心,消除了最初的疑慮。第二,基於“廣泛磋商、共同奉獻、共享利益”原則的新國際合作理念——即“新絲路精神”,我自己管它叫“一帶一路倡議原則”——作為“一帶一路”合作的管理規範已漸成形,起到了讓所有利益攸關方放心的作用。第三,“一帶一路”倡議如今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等其他主要發展議程對接,表明北京的努力旨在補充和加強現有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而不是另起爐灶。所以,該倡議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加強現有的多邊合作引路。

作為一個里程碑事件,首屆論壇不只是現狀評估,更重要的是合理規劃,擴大國際合作。為引導“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更大成功,我認為應在以下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首先,加強預期管理,也即是說,塑造、協調和穩定國內國際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期望將使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最大化,讓潛在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四年的成就和經驗清楚地表明,作為一項時空跨度大的“世紀工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承諾提供巨大的近期與潛在商業機會和經濟利益,也會帶來各種政治、經濟和安全風險及不穩定。作為市場實體,企業應在把握每一個可用機會之間取得平衡,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作為政策實體,各國政府應有效並定期就“一帶一路”倡議的信息與政策進行溝通,幫助市場實體減少決策失誤。

其次,減少“一帶一路”倡議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制約至關重要。一方面,歷史表明,國際合作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這種合作能否實質性降低擁有不同政策、規則、標準和法律的夥伴之間的交易成本,這種成本也叫制度交易成本。這也是為什麼永遠要先進行政府層面的政策磋商,為什麼政策、規則和標準的“對接”被當作加強進一步合作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作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手段之一的政府層面政策磋商涉及潛在的資源再分配和各方利益再調整,除非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和認可,否則註定遭遇極大的阻力。

因此,中國與沿線國家通過促進民心相通和增進文化、教育、科技、智庫及個人交流建立共識與信心,就變得具有戰略意義。就像中醫理論說的,打開人體經絡才能保證氣血運行順暢。促進民心相通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社會基礎,它有助於協調各利益攸關方的政策、規則和標準。

第三,維持“一帶一路”倡議公共產品的提供。像這樣一個劃時代的工程需要穩定的公共產品供應,其中包括和平環境和健全的機制,以便創造積極的“溢出”效應。因此,項目中的國家政府、國際組織、企業、非政府組織等所有利益攸關方都要有所投入。各國政府應帶頭努力進行政策協調和戰略配合,提供足夠的安全和法律保障。與此同時,國際組織、企業和非政府組織應積极參与貿易、投資連通方面的政策磋商,推動規則制定更加透明和普惠,擴大“一帶一路”合作的制度溢出效應。“一帶一路”倡議下公共產品的持續供給還需要招募優秀的思考者和創新者提供智力支持,創建一個“智力絲路”。

最後,必須培養集體認同感。人類社會進化史表明,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奮鬥經歷是集體認同的基礎,集體認同得到強化,可以減少甚至化解利益衝突和觀念衝突。協調政策磋商、貿易促進、基礎設施聯通、金融合作和人員交流,將使這一偉大歷史工程中的所有利益攸關方提高責任共擔意識,增加互信。這不僅是突破利益至上的傳統國際政治模式的有效途徑,也是努力建立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