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六大特徵

2015-02-04
ID1553(chinas-economy).jpg
2014年6月8日,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華東區一家工廠內一名中國工人正在加工鋼製品。中國經濟在五年多以來以其最慢速度進行增長。

每次達沃斯論壇都會給世界提供新的思考和新的方案,特別是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正處於重要拐點,這種思考就更是珍貴,因為它代表着一種變革的方向。

全球金融海嘯至今已經過去六年,世界經濟依然處於深刻調整與變革中,雖然各國開始逐步擺脫危機的陰影,但發展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孕育着諸多深層次的重大變化。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同,都進入了一個有別於金融危機之前的新階段,即新常態時期。

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的新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一些有別於以往的發展新特徵越來越明顯。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到第36個年頭,在過去的35年里,中國完成了兩次歷史性轉變。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於1998年完成了從低收入窮國到下中等收入國家起點的轉變。2010年,又一次實現了從下中等收入國家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未來中國要迎接的挑戰,要克服的困難將會更大,但卻是一個有別於改革開放頭35年的經濟圖景,需要“着眼於當下,布局於未來”。

中國經濟新常態有以下六大特徵:

第一,經濟增長減速換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支撐高增長的內外部條件都在發生改變,潛在增長率也趨於下降,經濟增速換擋已是大勢所趨。未來發展最關鍵是如何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在符合環境社會承載力的前提下,以更合理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強的韌性提升單位GDP含金量,保持經濟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

第二,整體產業鏈向高端邁進。經濟發展實踐表明,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三產比重上升,產業結構趨向高級化是普遍規律。新常態將意味着中國二三產業比例逐步得到優化,工業製造業技術水平提升,現代服務業長足發展,多元市場主體不斷加大高質量、高水平資本品和消費品供給,創造出更多的經濟附加價值。

第三,經濟二元結構有效彌合。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區域、城鄉二元特徵突出,“剪刀差”扭曲了國民收入和資源配置關係,這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經濟新常態應按照均衡發展理念,形成東中西部良性互動、跨區域產業梯度轉移的新局面。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統籌,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

第四,實現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長期以來,中國對外經濟的不平衡集中表現在國際收支賬戶持續雙順差,但這種模式不可能長期持續,也蘊藏着極大的國際市場風險。未來需要進一步增加資源品、消費品和戰略品進口。隨着中國將首次成為凈資本輸出國,資本大規模走出去,擴展全球資源的配置範圍,將意味着中國已經有能力重塑本國競爭優勢,有能力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

第五,中等收入階層成為內需主體。一個穩定的大經濟體必須有一個穩定的國內市場。2020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達到6億左右,總消費為2010年的三倍以上。隨着中國中等收入階層迅速壯大和農村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以及公平競爭、消費者選擇自由、商品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的逐步形成,中國作為全球成熟市場的購買力和需求增長將更趨穩定。

第六,中小企業和新興業態或成增長發動機。隨着電子商務、互聯網技術、軟件開發、倉儲物流等新興業態的不斷湧現,傳統市場競爭格局、組織模式、經營模式將出現重大變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助推中小企業新一輪創業潮,中小企業在不斷創造新供給,提升全社會就業水平的同時,也有望成為活躍市場的主體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國際經驗表明,每一次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都將帶來全球結構的重構和重組,這是世界經濟擺脫舊的增長周期、重新回復上行軌道的根本路徑和必要前提,中國也不例外。不過,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經濟從舊常態過渡到新常態過程中,舊增長模式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模式的發力也是不平穩的,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潛在的隱藏的風險會逐步暴露出來,比如地方政府財政懸崖、影子銀行、企業資產負債率高、產能過剩等問題,對新形勢的複雜性和風險性有充分估計,這就需要通過宏觀調控和政策工具創新,增強宏觀政策的主動性、有效性和靈活性,使經濟增長完成趨穩、蓄勢,實現經濟軟着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