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尹承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政治味更濃的TPP

2015-08-12

7月31日,美國等12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成員國在夏威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緊張談判。由於各方在棘手的知識產權,農產品市場開放等問題上仍未能彌合分歧,美國操控的TPP成員國經過五年多超“馬拉松”式談判再次拖而不決。但此輪談判使各方立場進一步接近,現在只差“臨門一腳”。完成TPP談判是奧巴馬政府當務之急,其兩個最大障礙,美國國會反對與美日農產品談判僵局都出現關鍵性變化,前者已基本解決,後者已取得實質進展,預計今年內或最晚在奧巴馬明年底離任前,TPP協議談判可能修成正果,一個新的跨太平洋區域自貿組織可望正式問世。

TPP是由智利、汶萊、新加坡、新西蘭四國於2005年發起成立,並簽署和生效的自貿區式的經貿協議。後來美國發現有利可圖,遂於2008年加入TPP,並鳩佔鵲巢,全面主導其談判進程。它包辦擴員計劃,將日本、加拿大、越南、馬來西亞等亞太七國拉入其中,使TPP成員擴為12國;為TPP量身定製規則,將其絕對自由貿易理念引入談判,提出要突破傳統的自貿協定模式,將TPP打造成一個面向21世紀的高標準、綜合性自貿協議典範,將勞工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有關投資的國家爭端解決機制和包括承建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採購原則納入協議內容。美國所定高標準和極寬泛主張曲高和寡,各國爭議很大,這是談判久拖不決的要因。未來可能達成的協議將是各國權衡利弊,互為妥協的產物,但它仍將基本反映美國的政策思路。如果能達成將是奧巴馬一大政治遺產。

美國力推TPP協議同亞太特別是同東亞政經格局的演變密切相關。東亞已崛起為世界主要經濟中心,是全球規模最大,發展最快最有活力,潛力最大的市場,而美國在東亞影響下降,其市場佔有率明顯降低, 落在中國之後。東亞各國之間自貿區建設蓬勃發展,其中中國和東盟自貿區尤為成功,而美國都在其外。為挽回頹勢,美力推TPP,以求一箭三雕,打開龐大的東亞市場,為其出口倍增計劃找到主要支撐點;掌控亞太經濟一體化整合進程,維護其地緣經濟、政治、安全利益;謀求21世紀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權。

為此,美國對促成TPP協議談判費盡心力,甚至作出重大利益犧牲。如它在談判中作出妥協讓步最多,特別注意照顧越南等發展中夥伴的處境和需求,甚至向它們進行利益輸送。據美國權威機構2014年研究報告,到2025年,美國加入TPP後國民收入只比不加入增加0.4%,越南卻將增加14%。

美國為了建成TPP這一跨太平洋自貿區機制,投入了大量政治、經濟、外交資源,其經濟收益卻與之很不相稱。這說明其醉翁之意主要不在經濟,而在於政治和戰略方面,即所謂“三分經濟,七分政治”。其主旨在於佔據亞太區域一體化制高點,以重振它在這一至關重要的戰略區獨一無二的主角和主導地位,進而維護和加強其在世界的獨超霸權地位。更重要的是,締結TPP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矛頭是應對與遏制中國崛起。它把亞太地區的盟國和同中國有領土主權爭端的日本、越南納入其中,顯含拉幫結派對付中國之意,難怪有的媒體把TPP稱為經濟北約。它把政府採購原則引入協議條款,顯系牽制中國倡建的亞投行之舉。奧巴馬總統不久前更是明確聲言:“如果我們不能制定全球貿易規則,中國會為我們制定。”這就一語道出了美國力推TPP,不惜向其他成員國讓渡重大經濟利益背後遏制中國的政治意圖。

TPP談判久拖不決,美國是否應反思其指導理念。美國不邀中國加入TPP,實際是將中國拒之門外,甚至將TPP政治化,將其作為遏華工具,更是逆潮流而動,這只能使中美和TPP三方受損。美國應改弦更張,轉變抗拒中國的錯誤立場,變三輸為三贏,這才是它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