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牛犁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2015-09-16

近期,全球股市、匯市、商品市場大幅震蕩。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放緩衝擊全球,唱衰中國的輿論也甚囂塵上。然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強。

ID1488(Chinas-Economy).jpg

近期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除了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期內需有所放緩之外,外需減弱的影響不容忽視,中國外貿出口增速由入世以來的20%以上放緩至近年的個位數,今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此外,美國加息預期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本幣貶值、金融市場動蕩。而近期美國股市下跌更多是因為連續三年多來不斷創新高後的技術調整需要。總體來看,當前中國就業基本穩定,居民消費物價溫和上漲,中國經濟仍然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一、中國經濟放緩是短期需求減弱與中期結構調整疊加的結果

當前,中國經濟減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短期周期性因素來看,世界經濟復蘇低於預期,中國外需明顯不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大幅升值進一步抑制出口增長;企業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庫存化等因素導致投資出現減速;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龍頭市場調整導致消費穩中略降。

從中期結構性因素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的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陣痛相互交織,新興產業增長難以彌補傳統產業下降的影響,要素投入支撐作用減弱,結構升級要求提高,化解過剩產能、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會影響經濟增速。

從體制機制因素來看,儘管中國政府已經大力推進簡政放權,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門、各地方行政效率較低影響到政策落實。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懶政不作為現象,穩增長政策執行不到位。

二、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符合內在經濟規律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從要素結構看,隨着人口結構的變化,適齡勞動人口(16-59歲)總量開始減少,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呈現出負貢獻。隨着人口紅利高峰期過去,儲蓄率開始下降,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減弱。隨着比較優勢逐步減弱,外貿出口增速大幅放緩,技術溢出效應減小,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效應放緩,而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短期內比較穩定,因而短期內全要素生產率(TFP)也存在放緩態勢。

從產業結構來看,2012年起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服務業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由於當前中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低於第二產業,因而服務業佔比提高會導致整體經濟的增速降低。

從經濟總量來看,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10.4萬億美元,增量高達8000億美元。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總量達到一定程度後,隨着經濟規模增大而邊際經濟增速會遞減。

因此,從要素結構、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方面看,中國經濟逐步轉向中高速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不僅中國國內各級政府、企業和居民要認識到這種發展趨勢,而且國際社會也要認識和適應這種變化,不能寄希望於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在高速增長狀態。

三、中國可以實現全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

今年上半年,儘管中國傳統製造業減速明顯,但是,機械人、電動汽車、服務器、智能終端、鐵路機車等製造領域增長迅速,特別是股市帶動金融業、電商帶動快遞業等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對宏觀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展望下半年,股市成交大幅縮水使得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顯著減弱,但隨着連續降息降准、擴大財政支出和清費降稅,以及實施重大投資項目工程包和消費工程包等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逐步見效,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加之基數較低等因素,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小幅回穩態勢,可以實現全年GDP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

四、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4%,高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儘管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7%左右的經濟增速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快的增速之一,而且由於總量基數高,7%的增長將帶來巨大的GDP增量,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中國正着力推進更高層次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加快雙邊、多邊自貿區建設,特別是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將進一步增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將更加凸顯。

當前,中國經濟減速換檔,對於那些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資源出口國影響較大,但對歐美經濟增長的影響並不明顯。尤其是中國經濟減速並非近期美國股市暴跌的“罪魁禍首”,美國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漲幅過高,美聯儲加息預期意味着貨幣政策將會收緊。金融危機以來,道瓊斯指數上漲了170%,存在估值調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