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斯蒂芬·羅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中國的複雜問題

2015-08-26

在中國向其領導人所謂的小康社會進行艱難轉型過程中,存在着諸多變數。經濟、金融市場、地緣政治戰略和社會政策等許多方面,都同時出現了結構性變化。而最終的考驗,也許就在於處理這些事態之間極為複雜的相互作用。中國領導層能夠勝任嗎?還是他們的胃口太大?

多數西方評論者在這方面的討論一直過於簡單化。20年來,他們局限於中國經濟硬着陸的老生常談,完全偏離了現實。隨着今夏股市大跌和人民幣意外貶值,這種聲音再次出現。但我懷疑,對中國經濟大衰退的擔憂是杞人憂天。

雖然不應忽視對中國經濟短期前景的討論,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在再平衡道路上取得了堅實進步,從製造業、建築業向服務業的結構轉型正在發生。2014年,服務業佔中國GDP的比重達到48.2%,超過了製造業和建築業的42.6%。而且差距還在擴大。今年第一季度,服務業產值同比增長8.4%,遠遠超過製造業和建築業6.1%的增幅。

從許多方面說,服務業是消費型社會的基礎。在中國,服務業向新興的中產階級提供他們日益需要的基礎公用事業、通信、零售、衛生保健和金融服務,而且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單位產出所需工作崗位比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和建築業多30%左右。

主要由於這個原因,中國的就業趨勢在經濟下滑過程中比預期好得多。2013年到2014年城市新增就業平均達1300萬人,遠高於政府1000萬人的就業目標。2015年初的數據顯示,城市就業仍差不多維持了近年可觀的增速,就業市場壓力與經濟硬着陸或衰退幾乎無關。

服務業也是中國城市化戰略奏效的原因之一。今天,大約55%的中國人住在城市,而1978年不足20%。今後1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65-70%。新的和不斷擴張的城市通過服務業的就業維持增長,因為城市人均收入三倍於農村,消費者購買力也因此提高。

所以,雖然有人對中國經濟崩潰歇斯底里,向服務型經濟的快速轉變卻緩解了傳統製造經濟的下行壓力。IMF在最近有關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報告中得出同樣結論,表示它注意到勞動收入在GDP中的份額正在擴大,2014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略略超過了投資。這個進展看似不大,但已經比緩慢的結構轉變快很多。中國轉變結構的進程始於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

不過,還存在一個難題。雖然經濟再平衡進展令人鼓舞,但中國的胃口更大:它打算同時實現金融體制現代化、改革貨幣、解決股市和債務及房地產市場過熱問題。其間,當局積極反腐,奉行更強硬的外交政策,追逐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這多重目標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讓人畏懼。例如,去槓桿化和股市泡沫破裂並肩而行,可能導致傳統製造業出現自我強化的螺旋式下滑,動搖消費者信心,抵消新的服務業形成的活力。同樣,南海的軍事冒險也許在中國能夠靠國內消費實現經濟增長之前,就給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造成損害。

諷刺的是,中國現在的玩法也許說明,當局建立以市場為基礎、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體制變得越來越難。對於從嚴格控制、國家指導的模式下轉變,中國政府似乎模稜兩可。比如,它一方面強調堅定地向市場化方向轉變,而股價暴跌時又積極干預市場。同樣,它採取更加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同時又引導人民幣貶值。

此外還有國企改革的走走停停。也許在不經意間,中國發現自己已經陷入裴敏欣所說的“轉型陷阱”。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一黨制國家缺乏政治意願,經濟改革戰略將難以執行。

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今天的中國並不缺少政治意願。它所面臨的挑戰是分清輕重緩急,確保改革和再平衡得以持續。任何倒退,都會使中國落入在裴敏欣看來無可避免的陷阱之中。

經濟發展始終是艱巨的挑戰。就像“中等收入陷阱”所警示的,歷史上,超越中國目前人均收入門檻的國家,失敗遠多於成功。中國最不需要的,是過於追求小事上的平衡。它的領導人需要將規劃簡單化透明化,以免規劃複雜到失控。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 China’s Complexity Problem(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