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史劍道 美國企業研究所常駐學者

中國和美國的GDP誤導

2014-10-28

4月和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登上媒體頭條,因為它們預測中國經濟將在今年超過美國。這兩家國際機構認為,在購買力平價(PPP)假設下,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更大。然而,這種方法和觀點有根本缺陷,事實上美國今後數十年經濟實力仍將強於中國。

PPP問題

當然,一般美國人比一般中國人富裕得多。但對人、公司和國家來說,規模在經濟學上很重要,所以把長期領先的美國與上升中的中國進行對比,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世行與IMF使用的經濟規模算法完全扭曲了中美間的可比性。

先說PPP。它的應用基於這樣一種觀察,即在奧地利用100美元能買到的東西,比在津巴布韋少,所以只比較兩國收入有誤導性,需要對收入進行調節。但PPP也有它的問題:

1)考慮到經濟規模和內在變數,單單彙編中國和美國的價格就是一項艱巨任務,將它們進行比較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價格對比可能忽然之間改變,使“最新”PPP調節前功盡棄。最戲劇性的一次發生在2007年,世行突然把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DP削減了40%。

2)PPP依賴“單一價格法”,即價格在所有競爭市場上一致,因為它認為買方會尋找更便宜的商品並推升其價格。但中國控制能源價格、糧食價格和包括匯率在內的資本價格,也扭曲建材和勞務市場競爭,因此把價格一致性完全應用到中國是靠不住的。

3)PPP 僅適用於消費者購買力,但GDP包括消費以外的其他活動。在中國,GDP的大頭不是消費,競爭市場上的單一價格法顯然也不適用於中國的政府採購。但世行和IMF卻將PPP運用到這些採購中。

GDP問題

所以,基於PPP的各國GDP排名基本是胡扯。更糟的是GDP本身的使用。它衡量每年某些特定經濟行為的總量,這是衡量經濟的正確方法嗎?

GDP是國民收入的一種核算方工具,不是實實在在的錢,不能花出去。因此,GDP的分配沒有意義,尤其在中國,它的人均GDP約為6800美元,遠遠超過3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由於GDP只是一個計算工具,它不能影響什麼,有關“就業因GDP增長放緩而疲軟”之類的表述,就像說是你的體型讓你肥胖。

即使作為一個規模指標,GDP也不足信。建一棟房子,把它推倒,再重建一次,這些都會被累加到GDP中。就像同一棟房子被反覆賣出,但房子仍只有一棟。而且,進口對買方有利,但卻會減少GDP。

每年1月1日,GDP數值從大變為最小,但經濟規模當然不是這樣。國民財富,也就是我們所有財產的貨幣價值並不是每年歸零重置,而是隨着時間不斷累積。

財產是可以被花掉的,所以個人財富的變化會引起經濟上其他變化。財富的分配和人均財產是極重要的政策性變量,財富比GDP更能代表經濟水平。

重新審視美國與中國

這對中國和美國來說意味什麼呢?美聯儲每季測算的美國家庭財產凈值,到今年6月底大約達到79萬億美元(如果算上非盈利財產,則達81.5萬億美元)。瑞信銀行也公布了美中兩國的數據,其中美國私人財富總額為83.7萬億美元,中國為21.4萬億美元。

這一驚人的差距當然不是全部,還有公共財產。美國公共財產的計算是多方面的,包括公共機構持有的國債、地方債和聯邦債,以及政府內部債務。聯邦土地和聯邦財產價值巨大,而且是盈餘的,但因為不上市,所以很難確定價值。僅從凈值上看,美國公共財產明顯龐大,而且是負值,大約負債10萬億美元。

中國的公共財富狀況很難知曉,因為國有資產價值通常被當成國家安全問題。這些資產大多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掌控,其總規模在2014年年中,按之前的數據和經濟增長率估算,大約是14萬億美元。其他國有資產大約還有4萬億美元。

中國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規模也很龐大,也許達到11萬億美元,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但中國公共財產凈值仍然為正,超過5萬億美元,但也許不會再超過10萬億美元了。瑞信銀行的私人財富數據誇大了美中兩國的真實差距,這個差距不是62萬億美元,應該是40萬億到45萬億美元。

關鍵是趨勢

凡是講道理的人,包括中國學者,都不會認為那種按PPP算出的GDP第一,已經包括了這40多萬億美元。所以美國不僅領先於中國,而且是遙遙領先。

與世行和IMF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對此非常清醒。去年秋天中共三中全會申明了全面改革的絕對必要性。顯然,市場導向改革將給中國帶來又一輪財富提升。

關鍵是,要把改革語言變成有力行動。這還沒有發生,也許是因為先要完成反腐運動。但即使改革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也不可能重演15年前那種快速不斷的增長,而美國仍將在經濟上處於明顯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