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此次全球「危機模式」有何不同

2020-03-27
Zhang-Monan.jpg

新冠肺炎陰雲籠罩全球,疫情雖在中國國內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持續衝擊全球多個重要經濟體,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演變為風險鏈條的傳導,全球正開啟“危機模式”。

當前,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已發展為大流行病。疫情肆虐全球,已有118個國家和地區向世衛組織報告超過13萬病例。過去兩周,受影響國家的數量增加近兩倍。2月下旬以來,隨着感染人數的爆髮式增長,除意大利外,西班牙、法國、德國等申根成員國成為全球新冠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確診病例佔全球的40%,新增確診病例佔全球的60%。從疫情周期看,如果說中國疫情高峰期已過,日韓疫情拐點將現,歐洲疫情正處於發酵階段,那麼,美國很可能處於疫情爆發的初期。

全球疫情拉響警報以來,金融市場巨幅動蕩,下跌速度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歐洲、加拿大、韓國、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多國股市觸發熔斷機制,美歐股指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下跌超過20%,作為全球“避風港”的美債資產也遭大幅拋售。儘管美聯儲宣布向短期融資市場注資1.5萬億美元,全球各國緊急救市禁止賣空交易,但“危機模式”還在繼續。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幾十年來全球未曾經歷過的一次危機,它與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債危機完全不同。

首先,影響路徑和方式更為複雜且不可預知。與以往危機只是單純的經濟或金融危機不同,這次危機是複合型的,其影響路徑主要來自三個層面:公共衛生層面、社會經濟層面、心理預期層面。每一層面都以複雜難測的方式與其他層面交互影響,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風險。

疫情損害全球經濟的方式之一是擾亂貨物、服務的生產及供應,但更嚴重更棘手的是其溢出效應。疫情之下,一些國家採取更具保護主義色彩的干預措施,如對疫情較重的國家實施旅行禁令,推動製造迴流,加速經濟“脫鉤”,這些做法無異於對全球經濟的“二次打擊”。

其次,短期內經濟共振效果更為明顯。事實上,同步衰退比單個經濟體的衰退更深重,持續時間也更長。受疫情波及較大的中、美、日、韓等國通過“供給衝擊”和“需求衝擊”兩個層面,決定了全球遭受經濟損失的規模。由於疫情在不同國家爆發、演進及進入拐點的周期不同,加上全球供應鏈中斷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絕不可低估這場疫情的嚴峻性、複雜性及後續風險。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正在顯現。中、美、歐、英、日、韓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和貿易大國幾乎無一倖免。數據顯示,2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降至47.2,製造業產量和新訂單出現2009年4月以來最大跌幅,全球製造業增長創十年新低。經合組織近日發佈的最新中期報告《新冠病毒:全球經濟面臨威脅》預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十年來最低水平。聯合國經濟學家警告稱,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損失將高達2萬億美元。

第三,經歷過兩次危機後,金融財政政策已嚴重透支。為應對前兩次危機,各國政府和央行嚴重透支了財力和政策工具,不但把世界拖進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也讓各國政府債台高築。世界銀行早前就預測,全球正迎來第四次債務浪潮。從前三輪債務浪潮的演進規律看,每一輪債務危機都是由風險厭惡情緒飆升、風險溢價與借貸成本大幅增加,以及經濟增長放緩侵蝕債務可持續性等因素觸發。國際金融協會的最新報告預計,2019年全球債務或將創下逾255萬億美元的紀錄高位,發達經濟體債務佔全球債務的50%,與GDP的比率高達380%以上,新興經濟體債務也連續八年激增,速度之快超乎想像。全球疫情的大爆發很可能成為脆弱債務鏈條斷裂的導火索。

貨幣政策也已經嚴重透支。經歷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10年的歐債危機,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迴旋餘地十分有限,特別是歐洲、日本兩大央行的實際利率已滑入負值。歐洲目前是除中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但與全球20多個主要央行採取緊急降息行動不同,歐洲央行最新利率決議雖延續了寬鬆立場,增加1200億歐元資產購買規模,但卻並未加入降息。這凸顯了其貨幣政策面臨的 “囚徒困境”。去年9月,歐洲央行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貨幣寬鬆計劃,不僅在負利率基礎上下調存款利率10個基點,更啟動新一輪量化寬鬆進程。當前,全球負利率債券高達16萬億美元,而負利率債券在減輕債務負擔的同時,也催生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導致更大範圍的資源配置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