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颱風「哈維」與「天鴿」的教訓

2017-09-11

8月23日,颱風“天鴿”的暴風眼處於香港正上方。在中國,“天鴿”造成26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19億美元。

同時,受海面溫度上升及低亂流影響,“哈維”僅在一日之內就發展成為4級颶風,隨之於8月26日在美國德克薩斯海岸登陸。登陸之,“哈維”變身為一部巨大的降雨機,令整個德克薩斯州東南部尤其是大休斯敦地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襲擊。洪水淹沒了數十萬房屋,令超過3萬人流離失所,並造成50多人死亡,而該地區可能將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徹底復蘇。

然而,雖然報道上充斥着災害新聞和令人心碎的照片,“天鴿”和“哈維”卻只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可怕景象的一瞥。伴隨極端天氣威脅加劇,遏制全球氣候變化附帶損害的努力卻在減弱。

中美遭遇的最重大氣候災害

當下,“哈維”帶來的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估計高達2670億美元,間接損失和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很可能令該數字上升,更不用說颶風還會對鄰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內陸地區造成進一步損害。而這些損失中的一大部分都將由未參加保險的房主承擔。

事實上,德克薩斯州遭遇的這次自然災害超過日本的東北大地震和中國的四川大地震。僅僅在美國,“哈維”造成的損失就將超過“卡特里娜”和“桑迪”的總和(見圖1)。

圖1 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人數

S1-CN.jpg

這份歷史災害數據圖還展露了另外一個令人不安的側面。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中,美國和中國加起來佔了七個。而這一趨勢很可能會加速。

當下遏制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努力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中得以體現,這份協定尋求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不高於工業革命前水平2攝氏度之內”,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

雖然很多氣候學家擔心,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遠不止比工業革命前高2攝氏度,從而令氣候不穩定狀況進一步加劇,但另有一些人認為,即便氣溫升幅能夠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也足夠危險,因為這將加速冰山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和超級風暴頻發。

從政策角度來看,當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加劇時,遏制全球氣候變化附帶損害的努力也應當加速。然而,現實正好相反。

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一項備受期待的決定,即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重點關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轉變增長方式和融資。然而,特朗普稱該協定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糟糕的協議”。

早在3月份,白宮就開始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作準備,當時特朗普簽署了一份行政令,啟動了撤銷奧巴馬總統單邊環保議程的正式程序,包括終止對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的規定,而這一規定是美國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關鍵。其他政府部門也支持這些做法,包括重新審核禁止在聯邦土地上新增和改動煤炭開採租賃的規定,重新審核海上石油開採禁令、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和甲烷管制等。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反映出特朗普核心支持者的立場,這一決定也令美國分裂。近期的一次昆尼皮亞克(Quinnipiac)民調顯示,幾乎半數美國人非常擔心氣候變化,另外還有1/4的受訪者表示一定程度的擔心。

至於特朗普政府如何執行退出這一決定,以及未來國際氣候變化會議上美國將扮演什麼角色,還存在很多法律問題。

中國當下在氣候變化議題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在美國,中國從幾年前開始就被視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總體而言,大國造成的污染要比小國多。但如果按人均計算,美國和歐洲主要經濟體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最大的污染源。

氣候研究顯示,中國在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上佔比僅為10-12%。這一比例對於世界最大污染國來說似乎並不高。然而,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的影響並非由當下的排放量所決定,而是由一定時期內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積聚總量決定。

從這點來看,英國依然是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其次是美國和德國。這些國家在過去兩個世紀內排放了巨量的溫室氣體。

發展中經濟體的負擔不成比例

由於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漸增而且是累積的,大部分全球氣候風險都可以被歸結為由現在相對繁榮的發達經濟體所造成,而這些發達經濟體面對氣候風險通常最具抵抗力。但是,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發展中經濟體中民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正在增強,而發達經濟體中則出現了環保自滿情緒。

2017年的氣候變化表現指數包含了60多個國家,歐洲經濟體總體處於環保領先地位,而美國的排名大幅下滑。美國現在幾乎與中國相當,而日本則更加靠後。相反,雖然印度目前的排名相對較高,但隨着該國向能源密集型的工業化進程轉型,其排名有可能下滑(見圖2)。

圖2 氣候變化表現指數(CCPI), 2017

S2-CN.jpg

面對最嚴峻氣候變化威脅的是那些相對貧困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夏天,南亞有超過1000人死於洪水,而持續不斷的大雨和隨之而來的洪水很可能令死亡人數進一步上升。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季風雨造成的洪水和滑坡已經令孟加拉國、印度和尼泊爾約4100萬人受到直接影響,而南亞地區的雨季一般從6月一直持續到9月。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顯示,過去20年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10個國家中,包括6個亞洲新興經濟體(緬甸、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和泰國)和4個美洲新興經濟體(洪都拉斯、海地、尼加拉瓜和危地馬拉),其中沒有一個是發達經濟體(見圖3)。

圖 3 長期氣候風險指數(CRI)

1996年-2015年10個最受影響的國家(年度平均值)

S3-CN.jpg

唯一真實的“遏制政策”

如果美國退出全球氣候合作,懲罰的將是那些生活水平最為低下、對氣候變化附帶損害最沒有防禦力的經濟體,尤其是亞洲的新興經濟體。

以颱風為例。氣候學家的研究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襲擊東亞和東南亞的颱風強度已經增強了12-15%。同時,4級和5級暴風的數量也翻了一番,甚至兩番。基於對海平面溫度升高的預測,未來襲擊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的颱風將在規模和頻度上都有所增強。

眼下關於極端天氣現象與氣候變化相關性的政策探討只是一種雜音。早在1988年6月,被稱為 “氣候變暖研究之父”的詹姆斯·漢森博士就在國會作證表示,“全球變暖已經達到了一個水平,以至於我們可以相當肯定地指出,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觀測到的氣候變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漢森早在30年前就發出了警告。

因此現在真正的問題是,作為全球最大發達經濟體的美國和全球最大發展中經濟體的中國,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利用它們共同的全球影響力來說服其他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尋求一個更可持續、更包容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才是21世紀亟需的唯一的“遏制政策”。

距離我們有能力阻止人類步入毀滅性災難的道路僅有幾年時間了。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的規定,美國退出協定的決定最早將於2020年11月生效,而這也是特朗普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