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社:中國「佔領」美國後院擴大其影響力
在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忙於考慮其對外政策之際,如退出貿易協定以及遣返拉美非法移民等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邁入了美國的傳統後院,拉近了中國與拉美國家的關係。在習近平的拉美之行中,中國與厄瓜多爾簽署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能源和基礎設施協議,並與厄瓜多爾和智利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秘魯國會演講時,習近平表示,中拉關係「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現在,中國已經成了拉美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大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拉美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特朗普卻在信誓旦旦地要打擊墨西哥等國的非法移民,並宣布要退出環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智利、墨西哥和秘魯都是該協定的成員。
-
華爾街日報:研究表明外資的作用被低估了
香港大學教授邁克爾•恩賴特最新的研究發現,外商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數據所顯示的程度。他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直接和間接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三分之一,幫助創造了約25%的就業機會。而依據傳統的統計方法,外資企業的貢獻率都不過是個位數。恩賴特說,「外商投資顯然非常重要,但現在似乎有一種故意弱化其重要性的傾向。」中國強調自己的能力,並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以期完成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廣國產產品的應用。而智庫和研究機構也不再強調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
華爾街日報:中國央行收緊流動性為金融市場降溫
在過去一周里,中國人民銀行收緊了市場流動性,以控制泛濫的借貸和過熱的金融市場。市場人士還表示,央行同時還對主要國有銀行實施窗口指導,引導它們不要對其它金融機構提供短期借貸。在過去幾個月里,市場流動性充足,投資者可以輕易得到低成本的資金。而現在,由於流動性收緊和借貸成本的上升,中國債券市場甚至出現了拋售現象。在周五,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升至3%,是6月份以來的高位。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學家全德健稱,「這是政府去槓桿行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把債務水平降到可控的範圍。其傳遞的信息也很明確,即低成本借貸的好日子結束了。」
- 【路透社】美國把對台軍方交流納入預算,中國表示嚴重關切
- 【彭博社】中國搬來老朋友基辛格,搭建連接特朗普的橋樑
- 【美聯社】習近平會見基辛格,稱希望中美關係「穩定發展」
- 【紐約時報】中國學校樂隊的選才標準:優生學
- 【美聯社】中國海警在黃岩島水域救起兩名菲律賓漁民
- 【金融時報】歷史性案件重申結束,聶樹斌終被宣布無罪
- 【衛報】中方擱置怒江大壩工程
- 【紐約時報】中國告誡美國勿干預愛思強收購案
- 【路透社】德國稱企業對中國保護主義的抱怨在增多
- 【財富雜誌】中國是如何控制資本外流的
- 【Quartz】王岐山警告稱有人對黨不忠搞腐敗
- 【華爾街日報】中國煤炭價格里也有政治
- 【The Diplomat】美日韓三方合作命懸一線
-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網站】中國的教育水平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