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在明正式就任韓國新總統,結束了前總統尹錫悅2024年12月發佈戒嚴令以來近6個月的政治危機。由於總統空缺,韓國外交同樣經歷了半年空白期。而半年中,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朗普關稅戰對世界產生重大衝擊,與此同時中美關係、美俄關係有鬆動,中日關係也有改善的勢頭,俄羅斯和朝鮮戰略關係進一步提升。環顧世界,韓國新總統可能會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隔世之感。
韓國外交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平衡好美韓日和中日韓兩組三邊關係,而這取決於它能否始終堅持用“務實主義”處理國內和國際事務。
首先,韓國外交轉向務實主義是國內穩定內政和恢復經濟的需要。韓國社會的不安主要源自對經濟增長及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的擔憂,此次韓國大選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是老年貧困,韓國老年人貧困率達40%,是“富國俱樂部”經合組織成員中最高的,而韓國養老金和社會福利改革停滯不前讓社會感到不安。韓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兩成,估計15年後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國家。與此相對照,韓國生育率僅為0.75%,比以“低生育發達國家”著稱的日本還低得多(2024年為1.15%)。
此外,受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疫情衝擊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影響,韓國近年通脹增加。尹錫悅政府執政後,韓國房地產價格上升了7%。去年底的戒嚴令導致國內政治動蕩,加上特朗普關稅戰衝擊,更讓韓國經濟雪上加霜。韓國上屆政府以意識形態劃線進行價值觀外交,採取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對外政策,造成朝韓關係極度緊張,中韓關係也受到負面影響。然而,尹錫悅政府強調朝鮮對韓國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說辭,與國民認為國內經濟福祉是最大不安全來源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韓國新總統的外交必須為韓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創造一個和平友好的周邊環境。
第二,地區一體化新浪潮讓韓國認識到中韓關係和中日韓合作發展有助於實現經濟升級和改善民生。面對美國的關稅衝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進地區經濟合作以應對風險。市場是全球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美國的保護主義意味着全球經濟必然尋找美國以外的市場。中國與東盟已經完成自由貿易協定3.0版談判,這意味着20億人口的大市場的出現。5月,東盟-中國-海合會在吉隆坡舉行首次峰會,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第五大經濟體東盟以及重要的能源供應方海灣國家正朝着跨地區主義方向邁進。2023年,東盟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高達2300億美元,佔全球17%,中國為1600億美元,海合會為650億美元,三方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佔全球比重高達35%。中國和東盟互為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近1萬億美元,超過中美貿易額。這些新型市場國家和地區之間經貿關係的緊密化不單純是對應特朗普關稅的短期行為,而是全球力量分佈和產供鏈的重組。
對於韓國來說,從前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勞動力和原料進行加工然後出口美國的經濟互補模式已經不可持續,韓國經濟必須在積極融入地區一體化新浪潮中、在產業鏈重組中找到新位置,否則競爭力會受到很大限制。改善中韓關係,推動中日韓三邊經貿合作,將有助於韓國更好對接廣大全球南方市場,在全球經濟結構重組進程中獲得有利地位。
第三,面對政治極化的國內環境,韓國新總統的務實外交也必然在保持連續性的框架下推進。韓國外交多元化的大趨勢並不意味着弱化與美國同盟關係,也不會徹底扭轉上屆政府的對日接近政策。儘管特朗普對韓國征加25%的關稅,並要求其大幅提高軍事支出,但美國作為韓國戰略上唯一盟友的現實沒有改變。韓國國內保守派對任何動搖美韓同盟及與朝鮮接近的動向都高度警惕,很容易將其政治化。對於日韓關係,新總統很可能採取雙軌思路,一方面強化美日韓三邊合作關係,另一方面對懸而未決問題進行管控。李在明就職時表示,國家之間的關係應保持連續性,不能依個人信條單方面強行推進。
韓國新總統執政,對韓國政治外交回歸正常和務實是重大機遇,對改善中韓關係和中日韓合作是重要契機,但與此同時,反向的拉力也同樣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