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關稅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兩極世界,歐洲未能上桌

2025-05-03
1.jpg

歐洲地緣政治的無足輕重已成定局。隨着全球力量對比的日趨明晰,世界格局不再是多極平衡,而是一種由美中主導且日益緊張的兩極秩序,歐盟逐漸被忘卻。

中國的沉默成為一種判決

2024年,中國對歐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降低。最後一次實質性中歐峰會於2023年12月舉行,此後雙方領導人再未舉行過會晤。這種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政治脫節已變得根深蒂固。與此同時,布魯塞爾在2024年大力推行經濟安全措施,並將其全部對華政治資本投入到支持美國的一項倡議: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

中國不再將歐洲視為重要對手的原因,至今仍是其決策層不願透露的秘密。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認為歐盟缺少足夠的團結,無法成為值得信賴的地緣政治參與者。

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今年4月的訪華就生動體現了這一點。他抵達北京時並未引發任何外交震動,無論是在布魯塞爾的歐盟機構、華盛頓的危機處理辦公室,還是中國自己的政治觀察圈。西班牙目光狹隘的媒體從黨派偏見視角報道了此次訪問,卻忽略了經驗豐富的觀察人士在解讀中國外交策略時一眼就能發現的地方:中國不再指望歐洲發揮重要作用。

習近平接見桑切斯時,禮儀嚴謹,完全按照流程進行。除了雙方再次聲明“西班牙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之外,沒有提出任何倡議,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對話,也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政治接觸跡象。

這位西班牙領導人領導的聯合政府,其形成主要是由於現實的迫切需要,本身沒有凝聚力,首相隨行人員也正飽受腐敗調查的陰影籠罩。最終,他披着政治家的外衣空手而歸。在全球影響力爭奪最激烈的背景下,也是在習近平主席任期內最關鍵的時刻,中國認為西班牙作為歐盟第四大經濟體的訪問毫無意義。習近平克制的熱情比任何聯合公報都更有說服力:如果歐洲不能作為統一的整體採取行動,就不會被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

中國曾視歐洲為制衡美國壓力的潛在力量,如今這一假設已被拋棄。中國對此已見怪不怪:歐洲領導人分別訪華,提出戰略自主,合影留念,然後空手而歸。貿易往來仍在繼續,招待會仍在舉行,奉承的外交辭令仍在繼續。但中國已經接受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有意義的政治接觸已經結束,至少現在如此。

美國的蔑視如何變成拒絕

歐洲無法指望靠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提供的庇護,來逃避自身衰落的現實。這種範式轉變展現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當時美國副總統萬斯公開否定了歐洲的全球重要性。他直視歐盟領導人,嘲諷歐盟及其政策,現場卻無人站出來捍衛歐盟,也無人為他們代表的公民發聲。沒有反駁,沒有辯護。後來,社交媒體上才出現了一些反應。萬斯不需要什麼雄辯的才華,他的歐洲同行們已經替他證明了一切。

隨後,特朗普又提出“對等關稅”,即針對全球的單邊關稅,這是從他上台第一天起就施加給歐洲產業的。這些措施等同於攻擊,而理由是美方對捏造的事實感到不滿。布魯塞爾還未抵抗就屈服了,它先是淡化針對鋼鐵和鋁關稅的回應,甚至擱置那些有限的反制措施,而華盛頓則堅持自己的立場。歐盟領導層一直重申談判的願望,期待好運出現,彷彿什麼都沒發生,將有可能達成解決方案變成赤裸裸的投降。

兩極已經成形

正在浮現的一個現實是,國際格局正由兩個擁有無可匹敵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主導。正如政治學家閻學通所言,我們身處的並非一個尋求均衡的多極體系,而是一個其他任何參與者都無法匹敵的經濟、政治力量塑造的兩極秩序。而且它們之間的差距每天都在擴大。

真正的競爭是美中之間的較量,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美歐關係缺乏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分量。奧巴馬2011年提出“亞洲再平衡”戰略以來,華盛頓的重點一直放在印太地區。此舉旨在遏制中國,標誌着歐洲在美國戰略思維中的地位穩步下降。這一信息清晰、反覆出現且始終如一。歐洲聽到了,但卻未能回應。

特朗普2.0已通過經濟領域發起攻勢。科技議程主導了他的第一個任期,並將繼續保持核心地位,因為各陣營之間的高科技分化已經開始。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特朗普如何設想長期維持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

然而,就在華盛頓不斷磨礪其工具的同時,北京已經展現出將壓力轉化為實力的方法。當特朗普發起貿易攻勢,並以果斷的決心撕裂盟友時,習近平毫不退縮。中國承受住了經濟打擊,並化對抗為自我鞏固,利用貿易戰積聚動能,同時加強了其國內合法性,穩固了內部支持。事實證明,中國能夠承受美國的欺凌,並變得更加強大。

或許,中國共產黨將霸權衰落理論視為對美國現實的反映。其他國家也面臨美國的壓力,但只有中國進行了反擊。其他主要經濟體,無論是日本、印度還是布魯塞爾,都沒有展現出如此堅定的決心。中國預料自己會面臨經濟陣痛,但仍對最終勝利充滿信心。與此同時,在華盛頓和北京看來,歐洲的和解姿態並非外交手段,而是自身脆弱性的表現。所以,這兩個大國仍然處於對峙狀態,並堅信自己可以獨自走到底。

中國的戰略耐心

歐洲外交失敗源於其自身結構性的不可見性,而非偶然失誤。有時,它甚至會推進其他國家的議程。比如,2025年初,布魯塞爾向印度求助,派出了一個由21名委員組成的代表團,這也是有史以來歐洲派出的規模最大代表團。此舉讓中國得到的信息顯而易見:布魯塞爾正在尋求替代方案,而不是直面其對華政策的前後不一。但此時恰是最需要明確立場的時刻。

中國作出回應,任命盧沙野為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凸顯其對歐洲的蔑視日益增加。盧沙野擔任駐法國大使期間,曾在2023年質疑蘇聯解體後部分歐洲國家的主權,並暗示克里米亞最初屬於俄羅斯,這與克里姆林宮的論調如出一轍。這兩番言論引發整個歐洲的憤怒,歐洲人對他非常不待見。

這一系列事件或許表明,歐洲不再值得享有重要地位。中國不會斷絕與歐洲的聯繫,只是任其自然衰落。其中的邏輯顯而易見,那就是全球主導地位的爭奪並非在集團之間展開,而是在兩個主導大國之間展開。歐洲不再是主角,只是一個可能搖擺的空間。

中國認為,特朗普與歐洲脫鉤最終將推動歐盟重新靠近中國。與此同時,北京只關注美國,相信“一帶一路”等跨越各大洲的長期倡議能夠擴大中國的影響力,而無需軍事協議或意識形態認同。

美國要求忠誠,“與我們站在一起”,而中國不要效忠,只希望確保其他國家“不與我們為敵”。中國從未追求建立傳統的國家集團,然而通過貿易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與更多國家建立了聯繫,從而避免了美國那種硬實力聯盟模式的強制性架構,這種架構的基礎是建在80多個國家的750多處軍事設施。

中國傾向於保持模稜兩可的態度。其目標並非爭取明確的支持,而是防止可能對其不利的結盟出現,為此它保持選擇的不確定性、忠誠度的模糊性,並推遲做出重大選擇。這一策略取得了切實的成果。正如桑切斯的訪問所表明的那樣,中國着眼於長遠,態度審慎冷靜,並提前兩步着手。其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數十年來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格局調整中,中國認為和歐洲走得更近沒有任何好處,也沒有任何作用。

重拾歐洲影響力

歐洲領導人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是,隱形就等於無足輕重。只要歐盟國家各自為政,缺乏連貫一致的共同目標,它們就將空手而歸,被排除在權力的角力之外。

歐洲必須通過相互關聯的行動,恢復凝聚力,恢復地緣政治影響力。首先,它必須採取清晰一致的對華政策,擺脫機會主義,並展示自己的意圖。與此同時,它應該建立一個快速反應小組,授權其繞過全體一致規則,以便在地緣政治危機時迅速做出集體決策。正如特朗普提醒它們的那樣,歐洲還需要一個金融盾牌。這面盾牌將報復與明確的經濟傷害掛鉤,在受到關稅或制裁時自動觸發反制措施,從而消除政治上的猶豫。

中國傳遞的信息毋庸置疑:歐洲可以宣稱自己的重要性,但只有通過統一的聲音和一致的行動才能做到。這扇門既沒有鎖上,也沒有完全敞開。北京現在只和華盛頓(它唯一承認的對等大國)對比地緣政治實力。歐洲能否重拾其歷史締造者的地位,答案在於它能否打造真正的團結。否則,它將成為全球棋盤上一顆被貼上標籤的棋子:有存在感卻沒有影響力,人們看得到它,但它不再能夠塑造人類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