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黃境 觀瀾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2.0下的中美歐三角關係

2025-02-27
黃境.jpg

特朗普第二任期內,中國、美國、歐盟這世界三大大陸級權力中心將迎來二戰結束以來最激烈的互動,其結果將階段性塑造全球權力格局。

風暴之眼的形成

這一輪互動雖然繼承此前中美歐互動的余續,但主要是由特朗普再次擔任美國總統這一美國內政的重大變化所開啟。

目前看,特朗普對中國的打壓比想像柔和,他曾揚言對華徵收60%關稅,目前只加征了10%。他還意外地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其就職典禮。當然,這很可能只是一種策略。

特朗普對歐洲的衝擊則大於預想。歐洲一是擔心在俄烏談判中被邊緣化,二是擔心要單獨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而特朗普恰恰打算這麼做。為此,歐洲將不得不大幅增加軍事投入,但這會給財政困境雪上加霜,德、法近日的政治動蕩皆與其政治精英無法就財政問題達成共識有關。

歐洲尤感意外的是,特朗普對國際規則的蔑視程度遠超第一任期,他不但不從國際法角度看待俄烏衝突,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模仿普京,對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和加拿大提出領土要求。近日,美國高官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給歐洲人“上民主課”,激起歐洲強烈反感,美歐的價值觀分歧達到二戰後頂峰。

目前,中國和歐洲對特朗普仍持觀望態度,一來因為尚未出現最壞情況——歐洲最擔心美國立即停止對烏援助和退出北約,中國則最擔心爆發全面貿易戰;二來特朗普還在繼續山呼海嘯般地推出各種新說法;三來他的說法通常被用作談判手段,並不一定真正落實;四來美國國內對其制約還在陸續顯現。

中歐聯手的可能

去年年底以來,為了因應特朗普,中歐皆調整政策以“廣結善緣”。不過,中國和歐盟只會進行議題性的合作,而難以達成戰略性的聯手。

過去幾年,中歐關係不斷受到干擾,目前已基本“觸底”。但與八年前特朗普首次上任時相比,中歐關係中已經出現三大新情況。其一,由於俄烏衝突,中歐在地緣政治上有了重要的交集,這個交集對中歐關係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其二,中國的技術創新和產能過剩,以及地緣經濟風險上升,使得中國與歐洲的經濟不再天然“互補”。其三,歐洲和中國都開始對對方的政治、社會、經濟持負面及悲觀態度。

去年底,歐洲在中美歐三角關係上有兩派觀點,一是以歐委會為代表的“聯美抗中”,二是以法國為代表的“以我為主”。在特朗普正式就任後,由於其言行體現出超乎預想的交易性和不確定性,這兩派觀點都變得更為靈活,已經出現合流。

中歐具體的合作領域有三大類,分別為地緣、經貿和全球治理。目前最緊迫的地緣問題是俄烏談判,中歐在這一問題上有類似的處境,即對特朗普發起的談判有一定期待,但又擔心自己被邊緣化。然而,由於雙方立場差別較大,中歐恐難就俄烏談判進行深入協調。不過,俄烏談判一旦開啟,這個中歐關係中最大的負面因素會有所淡化。經貿方面,中歐在過去一年多圍繞電動車關稅問題已經形成“邊談邊打”“斗而不破”的默契,這可能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歐處理經貿摩擦的模式。當然,美國因素將使經貿談判複雜化。在全球治理問題上,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監管這些特朗普“拋棄”的領域將成為中歐必然的合作點。

未來秩序的模樣

世界秩序的轉換同時包括四個複雜的進程:新生產權力在社會中的重新分配;新資本積累的生產關係結構的形成;社會集團相對權力的變化以及新歷史集團的形成;主要國家之間關係的變化。中美歐三角互動只是新秩序誕生進程的一個側面。

特朗普二任,美國內部的新歷史集團加速形成,硅谷的技術新貴已經加入這個集團。特朗普政府正以威權作為後盾,向全球推行沒有監管的“超級自由主義”,而歐洲的發展模式與此格格不入。為了應對特朗普的壓力,歐盟已在考慮放寬綠色監管、人工智能監管,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競爭力上。此外,特朗普政府對政治上的普世價值和經濟上的全球化發起衝擊,其類似“門羅主義”的主張可能倒逼世界分化為幾個“大島”。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啟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中,歐洲和中國都是主要得益者,它們的體制和運作已經深嵌在這個秩序當中。歐洲一體化是建立在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之上的“單行道”進程,而中國直到今天其就業和增長仍主要來自出口貿易。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都有一部分人希望維持這種秩序,哪怕只是其殘餘,同時,又都有另外一部分人希望順應形勢,在整合地區實力的基礎上參與大國間不擇手段的討價還價。

美國國內正在形成的新歷史集團並不鞏固,選舉將導致美國內政不斷出現鐘擺式調整。因此,各大國“走一步看一步”的情況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