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四處出擊的G7難掩西方理念之衰

2023-04-21
D034723950F5C292959D5D2DA0A2A666FC9EDE44_size406_w700_h394.jpg

近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在日本長野召開,此次會議旨在為5月召開的G7廣島峰會做準備,相關議題設置和各方言論可以視作廣島峰會的預演。

從會議日程和發佈的聯合公報看,此次外長會體現出三個突出特點。

首先是七國面對國際變局極力渲染“團結”。日本外相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在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七國集團外長間的團結力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七國聯合公報以“強烈的團結意識”(strong sense of unity)為主基調,闡釋七國面對“國際體系面臨巨大威脅”的一致立場。

第二個特點是會議所涉及的議題十分龐雜。聯合公報列出了“事關和平與安全”的24個議題,既包括烏克蘭危機、印太安全、朝鮮、伊朗等傳統地緣政治問題,也涉及G7 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經濟安全、發展融資、糧食安全、網絡與太空安全等廣泛議題。此外,與外長會同步舉行的G7氣候、能源和環境部長會議還就加速淘汰未採取減排措施的化石燃料使用達成一致。

第三個特點是此次會議折射了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所謂“基於法治的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再次為七國所強調,聯合公報還對諸多涉華議題表達所謂的“關切”,字裡行間充斥着意識形態的偏見和反華遏華的險惡用心。

今年的G7外長會一面顯示出西方發達國家極力尋求塑造國際變局的迫切心態,一面折射其愈發成為固步自封的“小圈子”,一步步轉變為策動陣營對抗的地緣政治工具。

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七國集團是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會晤和討論政策的主要組織機制,長期以來對國際形勢演變具有重要影響。現如今,頑固秉持意識形態偏見、意圖四處出擊影響國際變局的七國集團,已經愈發難以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號召力,其政策理念也越來越難以凝聚國際社會的共識。

西方的政策號召力急劇萎縮。曾幾何時,西方的政策議程主導着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西方大國的對外政策往往塑造着諸多其他國家的政策。作為本次外長會關注的頭號議題,西方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政策方式經過一年多時間卻仍沒有獲得世界多數國家的支持。超過2/3的國家反對追隨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大多數國家並不認為歐洲安全問題自然就是世界其他國家應該關注的問題。

2023年的《慕尼黑安全報告》承認“大部分國家反感西方統治”,“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人們認同多極化的後西方世界秩序”。從對西方政策的盲從,到現今西方政策應者寥寥,西方政策號召力萎縮已是客觀現實。西方號召力的下降,既源於其實力的下降、理念的落伍,也折射了在百年變局的大背景之下廣大國家追求自立和自主的顯著傾向。

西方的價值觀外交遭到普遍質疑。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為遏制競爭對手,重拾價值觀外交,不斷強化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圖謀裹挾非西方國家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反對西方將不同價值觀人為對立的理念,認為“民主對抗威權”不是當今世界的特點、更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相反,這些國家更加認同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政策主張。

前不久,美國大張旗鼓舉辦了所謂第二屆“領導人民主峰會”,本打算邀請120個國家的領導人蔘會,但是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遭到冷遇。其中還有眾多國家雖然派員參加會議,但同時發表聲明對峰會的最終“宣言”持保留態度。

表面團結的西方實則貌合神離。此次G7外長會召開前夕,美國國防部再爆“泄密門”,美國對西方盟國的竊密和監聽行為遭到曝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韓國等國政府高層都在美國監聽範圍內。

這對於烏克蘭危機之後美國等國一再渲染的西方“大團結”不啻為一記重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則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諷刺:“美國從未如此尷尬”。同時,在一些重大的現實政策層面,西方內部的分歧也越發表現出來。G7外長會的聯合公報宣稱各方對華認知的一致性,但法國同時明確表示歐洲應在對華問題上有“戰略自主”,德國也對對華“脫鉤”一事表達擔憂,並同步拓展對華經貿關係。

可見,西方世界“陣營化”的同時,其實也伴隨着西方內部的利益分散化和訴求多元化的不斷增加,這也將是西方理念之衰的重要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