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當今世界真的不再可能出現傳統冷戰嗎?

2019-01-09
a.jpg

2018年春季中美關係全面惡化以來,中國和美國的各界學者對雙方關係狀態進行了多種和多方面解讀。其中一種觀點是,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都已發生根本變化,中美之間不可能再出現傳統冷戰關係。2018年11月1日,《文匯報》駐華盛頓記者採訪美國喬治大學教授、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時,他表達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即便中美在很多問題上的立場有分歧,但雙邊關係從根本上與冷戰時期不同。一是冷戰時的世界分成兩個對立陣營,大部分國家要麼依附於美國,要麼依附於蘇聯,而今天的世界則是全球化的世界,絕大部分國家與中美都有很深的政治、經貿交往,無意在中美之間站隊。二是冷戰時美蘇在多個地點爆發“代理人戰爭”,而今天的中國,幾乎沒有與美國進行“代理人戰爭”的意願和跡象。三是美蘇當年都擁有一兩萬枚核武器,很多美國人十分恐懼蘇聯可能對美髮動核打擊。

在筆者看來,上述觀點非常具有善意,也符合中國政府和學術界處理中美關係的良好願望,但它卻是對傳統冷戰關係的誤讀。而且,這種誤讀無助於中國朝野各界認清當今中美關係的本質,更無助於中國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一,韋德寧教授觀點的第一條實質上講的是冷戰的規模,當年兩大軍事集團的存在以及蘇美在第三世界的角逐使蘇美冷戰關係幾乎覆蓋了全球各個地理角落,因此當時的國際格局也被稱為冷戰格局,當時的時代也被稱為冷戰時代。然而,冷戰關係主要是指這種關係的性質,不是指其規模。其二,同理,韋德寧教授所述第二條和第三條理由實質上也是講冷戰關係中軍事對峙的規模和強度,也就是說,不能認為沒達到這種規模和強度就不存在傳統冷戰。

在筆者看來,傳統冷戰關係的特定含義是指基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嚴重對立的兩國關係。它在各領域的表現是,意識形態上否定對方,外交上孤立對方,經濟技術上封鎖對方和軍事上以對方為敵。應該強調的是,中國無意與美國展開冷戰,當今世界的中美冷戰關係是美國方面施加給中國的。

表現一,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制度和理論體系的否定。2018年9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公開指責社會主義:“基本上,在每一個試圖實行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地方,都產生了痛苦,腐敗和衰退。社會主義對權利的欲求導致擴張、侵入和壓迫。世界所有國家都應當抵制社會主義及其給每個人帶來的痛苦。”

表現二,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外交孤立。特朗普政府於12月19日簽署的《2018年對等進入西藏法案》是外交上孤立中國的最新案例。該法案要求中國政府必須允許美國記者、外交官和遊客不受限制地前往西藏;美國國務卿每年必須向國會遞交報告,指證涉及相關限制政策的中國官員,這些官員將被限制進入美國。此外,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2018年12月13日在公布美國政府對非洲新戰略時聲稱,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產生了“令人不安的影響”,他還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美國在非洲的競爭對手。

表現三,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經濟技術打壓。在冷戰年代仍然存在着經貿往來,例如1972年簽署的蘇美貿易協定。經濟技術領域的最大冷戰特徵是技術封鎖,例如1949年西方聯合成立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而今天美國對中國華為公司的打壓,對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准入政策的限制性制定,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打壓,都具備這一特徵。

表現四,是特朗普政府在軍事上遏制中國。除了逐漸加劇的中美南海軍事對峙外,12月18日,特朗普簽署法令正式成立太空司令部。其目的就是為了防備中國和俄羅斯對太空的軍事利用,尤其是可能對美國衛星造成的“威脅”。12月11日,美國參議院無異議通過了所謂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該法案敦促美國總統應定期辦理對台軍售,並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

總之,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冷戰性質並不是主張中國應當以同樣的政策應對,相反筆者認為,中國無意也沒有能力與美國冷戰。本文目的是要說明,當前的中美貿易戰只是表象,其實質是制度模式和發展模式之爭。在爭取一個樂觀的未來,以及應對困難和挑戰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會更加清醒,消除自大和浮躁,潛心完善自我,力爭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