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IMF:人民幣估值合理

2015-05-27
ID1536(RMB).jp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宣布中國人民幣匯率“估值合理”,這是IMF逾10年來首次更改人民幣被“低估”的評判。這意味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並有望在2015年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IMF官員認為,其評估一直是人民幣在2014年溫和低估。然而,自去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非常顯著升值。事實確實如此。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去年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40.51%,實際有效匯率升值51.04%。其中2014年末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26.16,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121.53,全年漲幅分別為6.24%和6.41%,雖然較2013年漲幅放緩,但是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61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分別排其監測貨幣的第一和第二位。

近幾年,中國貨幣當局推進人民幣形成機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已經從0.3%、0.5%、1.0%擴大至目前的2%。在政策立場上,中國也沒有刻意追求順差,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經常項目收支已經趨向平衡,進口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速度,是歷史上最長的一個進口穩定快速增長期。近年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已顯著收窄,從2007年接近GDP的10%,下降至2010年的國際認可的合理標準以內,並降至去年的2%左右,且連續五年控制在4%以內。

一直以來,國際上人民幣“匯率低估論”、“匯率操縱論”在理論和實證上並不成立。就中美貿易不平衡而言,也不能歸咎於是人民幣匯率低估的產物,中國持有的大額外匯儲備也不是人民幣低估的結果。近期,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在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指出,美國應停止發佈匯率操縱報告。他認為正如每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知道的那樣,每個國家的經常賬戶狀況更大程度上是由本國內部結構決定的,而不是由其貿易夥伴決定的。

然而,人民幣一直背負着被低估以及導致全球失衡,特別是中美失衡的責任。因此,打破單邊被動升值魔咒,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勢在必行。1994年中國就開啟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進行匯率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日波幅限定為千分之三。此後,2007年、2012年、2014年持續將波幅擴大至2%。2014年中國央行明確表示未來將基本退出常態化外匯干預,逐步擺脫依靠外匯占款供應基礎貨幣的模式,逐步增強貨幣定價的自主權。

事實也是如此,2014年以來全球貨幣戰愈演愈烈,除巴西為抵禦通脹逆勢加息之外,土耳其、丹麥、瑞士、印度、埃及、加拿大央行紛紛降低基準利率或實施寬鬆政策,降息潮已席捲全球24家央行。越來越多的央行重新推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全球競爭性貨幣貶值潮正拉開新一輪序幕,但中國並不會加入全球貨幣戰爭。與此同時,其他新興經濟體大都經歷了大幅貨幣貶值。巴西的實際有效匯率下降16%,俄羅斯盧布下降了32%,印度盧比下降了12%。從匯率變動效果看,如果各國都實施競爭性貨幣貶值,貶值效應將相互抵消,對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

從貨幣立場看,兼顧市場供求和籃子貨幣匯率,引導市場預期,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主要目標,中國不會加入全球貨幣戰,也不會任由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甚至是小幅向下波動對於維持金融資產穩定,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風險,控制海外負債風險,降低債務負擔,以及穩定經濟增長預期都是有利的,符合當前中國經濟利益,更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目標。

毫無疑問,人民幣支付價值的上升和國際社會對人民幣估值合理的認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顯示,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也是全球第五大最被廣泛使用的交易貨幣。可以預見,隨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熟,以及資本賬戶開放的推進,人民幣被納入SDR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