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訪問大陸得到熱情接待,其多次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並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願景,此訪給兩岸關係帶來新的暖意。與此同時,蔡英文過境美國並與美國眾議長麥卡錫在加州的里根圖書館舉行會面,以此彰顯所謂美台關係的穩固性。
由是觀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小兩岸”、中國與美國的“大兩岸”兩者間的互動正在進入更為複雜敏感的新階段,台灣問題之於各方的嚴峻性依然在持續上升。
美方和民進黨當局試圖淡化“蔡麥會”的挑釁性,麥卡錫本人亦強調這一舉動是為了和平而非戰爭。然而,這些說辭難以成立。麥卡錫作為美國政府的第三號人物,其在美國領土上公然與蔡英文會面,具有難以掩蓋的“官方色彩”,顯然違背了美方在“三個聯合公報”中所做承諾。自特朗普時期以來,美國政府內部和國會出現完全廢止美台“政治交往”限制的聲音。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其回憶錄中稱,他認為這種限制體現了美國國務院的官僚主義以及害怕惹怒大陸的心態。
美台“政治交往”絕非小事,其涉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可信度以及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大陸有理由擔心,美國的政策正在向著事實上的“一中一台”轉變,歷史的鐘擺可能會擺向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前的狀態。如果聽之任之,不排除台灣地區領導人公然進入華盛頓活動甚至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這些舉措實際上都在美國“反華”政客發起新挑釁的盤算之中。
此次“蔡麥會”的要害還在於所謂“六項保證”。1982年,在中美圍繞“八一七公報”進行談判期間,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向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做出承諾,包括美國不設定終止對台軍售日期、未改變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不會施壓台北與北京進行談判等。長期以來,“六項保證”屬於美國的保密範圍,但近年來,美方已經把“六項保證”公開並納入其“一個中國政策”之中。蔡英文和麥卡錫選擇在里根圖書館會面,實際上有進一步提升“六項保證”政治地位的用意。
里根總統被視為帶領美國在冷戰中戰勝蘇聯的英雄,他當年提出的“實力帶來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口號至今被美國政客奉為圭臬。美台強化“政治交往”並不只是象徵性的,而是有實質性意涵,尤其是美台力圖加快推進雙方軍事安全關係。美國國防部負責印太和中國事務的助理部長拉特納曾在美國國會舉行的聽證會上高談台灣地區之於美國的軍事戰略意義,強調台灣地區是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也對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聯盟體系至關重要。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一些高官和國會議員認為,無論是以和平方式還是武力,都不能允許大陸實現與台灣地區的統一。他們堅信,兩岸統一將給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帶來難以接受的衝擊。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武力阻統”之勢更為明顯,美方試圖加快把台灣地區打造成大陸碰不得、打不贏、吞不下的“豪豬”。拜登2021年1月上台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批准了9批次對台軍售,旨在提升台灣地區的所謂“非對稱戰力”,其中也不乏帶有進攻色彩的先進武器。美國國會去年還批准了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對台軍事援助計劃。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外交委員會印太小組主席金映玉(Young Kim)等議員,正在大力推動美國政府和軍工企業加快向台灣地區交付武器,包括將本來預訂交付給沙特阿拉伯的“魚叉”反艦導彈優先運往台灣地區。
蔡英文從美國返回台北後,與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克·麥考爾等美國國會議員會面。麥考爾也將加快對台軍售作為重要議題並提出兩個具體方案:一是針對高風險、高威脅領域,重新排列武器交付的順序;二是尋求第三方對台灣地區進行軍售。一些美國專家鼓吹,推動歐洲盟友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向台灣地區出售先進導彈、主力戰車等武器,以所謂“民主兵工廠”增強台灣地區應對“武統”的能力。美國也在支持台灣當局在島內進一步強化防務供應鏈,研製生產先進武器和彈藥。
凡此種種,無異於是將台灣地區變成美國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的前沿堡壘,美國方面對台海危局的操弄不斷升級,且與美國在未來“決定性十年”中施壓中國的戰略布局相互綁定。美國一直在散播“大陸2027年前攻台”的論調,這份由華盛頓臆測的時間表或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無疑,台灣問題面臨的結構性風險來自於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不斷加劇。與此同時,也不可小視台灣地區自身作為關鍵變量的重要影響。2024年台灣地區將迎來新一輪領導人選舉。有理由擔心,未來台灣島內政局的變化恐令台海緊張局勢更趨加劇。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給中美恢復外交和安全等領域的高層互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如果美國不能全面、深入審視台灣問題的高風險性,設立再多拜登政府所說的“護欄”也不足以避免中美刀兵相見。國際社會已經意識到這一挑戰的嚴峻性,誠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言,不應跟着美國的節奏捲入台灣問題並加速這場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