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安全

華盛頓未看到的美國台海政策危險性

2025-04-09
邵育群(Shao Yuqun)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
邵育群.jpg

現在談論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不確定性的文章太多了。華盛頓保守智庫的一位研究員說,如果華盛頓現在有人告訴你他知道特朗普要做什麼,肯定是在胡說。

這麼說確實不錯,因為至少有三個“P”導致了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第一是“個性”(Personality),特朗普交易型的性格決定了不確定性永遠存在。第二個是“重點”(Priority),特朗普政府目前高度專註於盡快結束烏克蘭危機,高度重視美國在西半球的利益,前者是一場危機,後者事關美國的“後院”且與美國國內議題緊密相關,這兩個重點何時轉移到另一場危機或另一個地區,也是未知數。第三個是“程序”(Process),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決策程序由於特本人的個性而變得難以預測,再加上對外政策團隊本身就是國安鷹派、MAGA派、華爾街派和硅谷高科技派的混合體,最終誰能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影響特朗普也高度不確定。

具體到對華政策和台海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存在,今年年初我曾在《中評月刊》發文,專門分析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確定”和“不確定”。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台海方向的幾個動作引發高度關注。一是美國國務院網站在關於台灣的事實陳述中刪去“不支持台獨”的表述。由於該表述屬於美國政府向中方做出“再保證”(Reassurance)的一部分,它被刪除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中層國安和外交官員認為,美方向中方所做“再保證”過多,美方在台海對華的“威懾”和“再保證”未能保持微妙平衡,需要及時調整。二是特朗普總統在首次對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台積電對美投資1650億美元。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批評台灣偷走了美國的芯片產業,台積電此次增加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顯示特朗普前期施壓已經成功,未來將繼續變“台積電”為“美積電”的政策,以真正實現芯片生產供應鏈本土化的戰略目標,同時也推動美國再工業化進程。三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較為全面地表述了特朗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在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分管東亞的助理國務卿、助理防長尚未到位的情況下,谷立言的講話值得重視。從內容來看,特朗普政府目前關注的是:第一,駁斥“疑美論”,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保持不變;第二,強調美台應該在科技(如人工智能)、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特別是美國向台灣出口液化天然氣等;第三,台海和平穩定是特朗普的優先目標之一,美台要加強軍事合作,台灣內部各政治力量都應該支持提升台灣自身的防衛能力。

到目前為止,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尚未出現超出預期的內容,但台灣島內賴清德當局的政策則令人高度擔憂。一是通過進一步妖魔化、污名化所有支持兩岸交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團體,撕裂社會,製造對立來鞏固其執政基礎,以此在島內進一步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徹底消除“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知。二是公然聲稱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直接挑釁大陸並改變兩岸關係現狀,推動兩岸加速“脫鉤”,使得兩岸誤讀、誤判的風險迅速上升。三是通過“大罷免”運動破壞選舉結果,打壓在野政治力量,為其施政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華盛頓政策圈的“共識”是,由於三個原因,賴清德不會推動“台獨”:他在選舉中只獲得40%的支持,是個弱勢領導人;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派;台灣已經是“成熟的民主”。同時他們認為,大陸對賴清德尋求“台獨”的定性,不過是想藉機加強在台海的軍事行動,因此,美國台海政策的重點應是加強對中國大陸的全面威懾,以避免台海衝突。

賴清德當局上述行動說明,華盛頓沒有認識到其台海政策的危險性。美方對賴清德當局和民進黨在島內加速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進程“視而不見”,將推動“台灣人”身份認同與“中國人”身份認同高度對立的行為視為“民主社會”的自由選擇,而非推動“台獨”的一部分。同時,對賴清德當局和民進黨阻礙兩岸正常交流的政策也“視而不見”,反而鼓噪大陸對台灣實行“脅迫”政策。美方片面地從軍事安全角度看待台灣問題和美國台海政策,認為是大陸在改變台海現狀,美國對中方的“再保證”可以減少,但全面威懾急需加強。

特朗普總統多次表態顯示其支持在台海保持“戰略模糊”,且不願與中方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但如其團隊不能看到賴清德當局對內政策和對陸政策的危險性、挑釁性,一味地將矛頭對準大陸,視大陸為台海和平的破壞者,那麼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更為激烈,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