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全球化還有未來嗎?

2025-02-20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哈佛大學教授

今年1月,洛杉磯山火肆虐時,臭名昭著的美國陰謀論者亞歷克斯·瓊斯在X(以前的Twitter)上發帖,稱這是“全球主義針對美國發動經濟戰和去工業化的陰謀之一”。

雖然瓊斯的因果關係論證很荒謬,但他指出火災與全球化有關是正確的。去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很可能是至少12.5萬年以來最熱的一年,超過2023年的紀錄。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即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攝氏度。對此,科學家主要將其歸咎於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

全球化,簡單說指的是洲際之間的相互依存。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反映了區域性的相互依存,而歐洲與美國或者中國的貿易則體現出全球化。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徵收關稅,試圖削弱全球經濟層面的相互依存,認為這導致了國內產業和就業崗位的流失。

對於全球貿易造成的損失,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一些研究發現,數百萬工作崗位因外國競爭而流失,但這並非唯一原因。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動化。自動化可以提高整體生產力,但也會造成經濟痛苦。民粹主義領導人則發現,將責任歸咎於外國人比指責機器更容易。

他們還指責移民。移民可能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益,但很容易被視作短期內擾亂經濟的根源。人類走出非洲可以說是全球化的第一個例子,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是同一基本現象的結果。但是,在這些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早期移民經常抱怨新移民帶來的經濟負擔和文化不兼容。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

當移民數量(或媒體對移民的報道)迅速增加時,政治上的反應是可以預料的。近年來,在幾乎所有民主國家,移民問題都成為民粹主義者挑戰現任政府的首選議題。這是特朗普2016年和2024年當選的關鍵因素。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可能是更嚴重的混亂和焦慮來源,但它們不是有形的目標,因此吸引力較低。

所以,有人將幾乎所有民主國家的民粹主義反彈歸咎於全球化的擴張與加速,民粹主義者將本國的大多數問題歸咎於貿易和移民。冷戰結束後,貿易和移民確實加速了,因為政治變革和通信技術的進步實現了更大規模的經濟開放,降低了資本、商品和人員跨境流動的成本。現在,隨着民粹主義者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關稅和邊境管制可能會限制這些流動。

那麼,經濟全球化會被逆轉嗎?以前出現過。19世紀的一大特點是貿易和移民的快速增長,但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趨勢戛然而止。直到 1970年左右,貿易額佔世界總產值的比重才恢復到1914年的水平。

一些美國政客現在主張和中國完全脫鉤。在此背景下,這種情況會再次發生嗎?雖然安全問題可能減少雙邊貿易,但放棄每年價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關係所帶來的巨大成本,使得脫鉤不太可能發生。但“不太可能”並不等同於“不可能”。例如,一場台灣戰爭可能會使中美貿易陷入停滯。

無論如何,要理解全球化的未來,我們需要超越經濟學。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全球相互依存,包括軍事、生態、社會、健康等等。雖然戰爭對直接參与戰爭的人來說總是毀滅性的,但值得記住的是,新冠疫情造成的美國死亡人數超過了所有戰爭中死亡的美國士兵數量。

同樣,科學家預測,隨着本世紀後期全球冰蓋融化和沿海城市被淹沒,氣候變化將帶來巨大的代價。即使在短期內,氣候變化也在增加颶風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可能正在限制一種能夠創造福祉的全球化,而未能應對只會帶來損失的全球化。特朗普第二屆政府首先採取的舉措,便是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

那麼,全球化的未來會怎樣?只要人類能夠流動、擁有通信和交通技術,遠距離的相互依存就仍將是常態。畢竟,經濟全球化持續了數個世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絲綢之路等古代貿易路線(中國已將絲綢之路作為其全球性“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的口號)。

15世紀,遠洋運輸的創新迎來了大航海時代,隨後的歐洲殖民時代塑造了今天的國家邊界。19世紀和20世紀,隨着工業化改變農業經濟,蒸汽機和電報加速了這一進程。現在,信息革命正在改變我們的服務型經濟。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始於本世紀初,如今,全球數十億人口袋裡都帶着一台電腦,而半個世紀前,一台電腦的體積足以填滿一棟大樓。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全球通信的範圍、速度和容量將呈指數級增長。

世界大戰逆轉了經濟全球化,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減緩全球化進程,國際機構也未能及時應對當前的許多變化。但是,只要我們擁有技術,全球化就會繼續。只不過,它可能無法創造福祉。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Does Globalization Have a Futur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