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簡體
|
繁體
熱點話題
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特朗普
貿易戰
南海問題
欄目
外交策略
經濟金融
軍事安全
能源環境
社會發展
文化歷史
熱點新聞
視頻
中美聚焦
話題: 大國競爭
肖斌(Xiao Bin)
「無依之地」的根源及中國的回應
美國不改變其對外行為,「無依之地」狀態將會長期存在。
傅瑩(Fu Ying)
工商界應作中美關係發展砥柱
兩國工商界有責任更多地站出來發聲,為促進中美溝通發揮作用。大國基於不可靠信息制定政策是危險的,工商界有責任為建立保障兩國經貿穩定合作的法律基礎多做貢獻。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美中競爭的邏輯
衡量拜登對華政策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是這兩個大國能否在其他領域激烈競爭的同時,共同合作生產全球公共產品。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什麼會引發中美戰爭?
修昔底德把最終撕裂古希臘世界的戰爭歸因於兩點:雅典勢力的崛起,以及守成勢力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恐懼。為了防止新的冷戰或熱戰,美國和中國必須避免過度恐懼和誤判變化中的大國關係。
孫成昊(Sun Chenghao)
拜登能夠聯歐制華嗎?
拜登政府希望把中國打造為凝聚同盟合力的最大外部議題,既滿足大國競爭的需要,又能藉此重振同盟團結。然而,跨大西洋關係仍將遭受「特朗普遺產」的制衡。
聶文娟(Nie Wenjuan)
拜登政府時期的中美大國互動走向
中美關係存在結構性衝突,很難取得重大實質性改善,但兩個大國也不得不尋求合作之道。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共處,也是為了給競爭劃線。
聶文娟(Nie Wenjuan)
美國衝擊國會事件與21世紀的中美大國之爭
衝擊國會事件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時代,美國中下階層對被邊緣化的不滿。在新科技革命的門前,中美面臨的是相同的考卷,誰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並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誰就將贏得大國競爭的話語權。
安剛(An Gang)
「調適」應是新時期中美關係關鍵詞
美國戰略界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是,面對中國的成功崛起,美國是否需要以及應該怎樣主動進行調適。
陳積敏(Chen Jimin)
美國印太戰略的演進邏輯與戰略圖景
印太戰略是美國霸權式微之下國家安全戰略持續調整的產物,是面對國際權力分配格局與地緣政治經濟版圖變化而採取的應對之策,且具有明顯的中國指向性。
何亞非(He Yafei)
誰更具有優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對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信心,其優勢在應對新冠疫情中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