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2025:台灣的焦慮與政策走向

2025-01-06
李環(Li Huan)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李環.jpg

明年俄烏和巴以兩場衝突有可能結束,而台灣地區會再次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嗎?

2025年1月,特朗普將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對於過去八年一直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倚美謀獨”的台灣民進黨當局來說,賴清德不同於蔡英文,特朗普1.0也不同於特朗普2.0,台灣面臨的形勢將更為複雜。

台灣有足夠理由焦慮,首先是因為特朗普“不靠譜”。過去四年,拜登積極拉攏台灣當局加入“排華供應鏈”,組建“芯片四方聯盟”,至少五次在公開場合“口誤”要“協防”台灣。迄今為止,拜登政府19次對台軍售,並首次動用總統特別提款權、首次通過外國軍事融資等方式援台。而特朗普競選期間的涉台言論,無論是有關芯片製造,還是有關繳納“防衛費”,都與拜登政府的做法大相徑庭。其實,特朗普第一次當選後曾與蔡英文通電話,任內簽署了《台灣旅行法》《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等“挺台”法案,對台軍售次數、金額、技術領先程度也均超以往,並解禁高級官員訪台。但台灣當局仍視其“不靠譜”,擔心時移事易,奉行“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會在第二任期與大陸“做交易”。畢竟,相較於重視民主、人權等價值理念的民主黨,來自共和黨的特朗普更看重實際經濟利益。

賴清德當選以來,無論其“520”就職講話和“雙十”講話,還是對島內民眾的“洗腦話術”和對大陸的“隔空喊話”,以及借蔡英文以卸任領導人身份訪歐“試水”,續推“台灣問題國際化”,都顯示他罔顧台灣可能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和島內經濟科技長遠發展利益,決意在“台獨”末路上狂奔。在賴清德的事項清單上,對美關係優先於兩岸關係,而這種本末倒置的處理方式,必然令台海形勢風高浪急,最終損害台灣同胞的利益。

特朗普上任帶來的衝擊不僅是中美之間的,還將是世界性的。作為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無論是積極介入國際事務,還是減少參與國際事務,都將產生巨大影響。而台灣問題的走向,既與中美關係的變化相關,也與美國內政治的博弈相關,更與賴清德當局的抉擇相關。

目前看,特朗普上台後,台灣當局將對美國“加碼示好”,針對特朗普的偏好加大軍購力度,變相奉上“保護費”。問題是,軍購必然引發兩岸局勢緊張,花錢買來的不是安全和保障,而是危險和衝突。在經濟科技領域,台灣當局也會對美國讓利,無論是台積電赴美髮展,還是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談判,預計都會成為對美示好的工具。同時,台灣當局還會着力經營與美國國會的關係。畢竟國會一直是“挺台”大本營,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除了授權國防部提供3億美元資金“提升台灣所需防禦能力”,國會還認為可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並希望政府“改善多邊合作以增進台灣安全”,與歐洲國家政府協商“在特定情況下制裁中國”。

台灣當局還會利用各種機會接近特朗普團隊,如想辦法接觸被提名國務卿和國安顧問的盧比奧、沃爾茨等人,雙方有可能借台灣問題繼續興風作浪。此外,台灣當局還會盯着美國的盟友,希冀進一步延續蔡英文時期“台灣問題國際化”策略。美國近年也確實與盟友加大了在台灣問題上的協調,如給盟友灌輸“台海安全關乎區域乃至全球安全”,鼓動盟友幫助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對抗聯大第2758號決議、讓高級官員或議員訪台。個別歐洲國家政客與台灣當局勾連密切,日本前首相也曾發表“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論。然而,面對特朗普上台的新形勢,歐洲、日本等也在調整對華關係,今後或更多強調在“一個中國”框架內處理台灣問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