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阿斯塔納峰會將開啟上海合作組織變革的大門

2024-07-03
肖斌(Xiao Bin)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肖斌.jpg

在成立後,上海合作組織得到了穩步發展。截至2024年7月阿斯塔納峰會召開前,上海合作組織已有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夥伴國26個,地理範圍涵蓋中亞、南亞、中東、東歐、南高加索、中南半島。在阿斯塔納峰會後,上海合作組織將從26個國家擴大到29個。不斷擴大的組織規模迫切需要上海合作組織對創建之初的治理理念和結構進行改革,而阿斯塔納峰會將是開啟上海合作組織變革的大門。

現實促動轉變

如果把現在的上海合作組織與其成立之初相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該組織奉行的多邊主義宗旨已然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加強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和睦鄰友好升級到尋求建立包容性對話與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繁榮。這種變化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內因是組織規模的擴大。目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GDP約佔世界三分之一、領土面積約佔歐亞大陸的60%、人口約佔世界的42%。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夥伴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安全觀、文化屬性各不相同,這種特性要求上海合作組織轉向建設包容開放的多邊主義,從而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外因則是國際體系的壓力讓上海合作組織變得具有吸引力。美國在國際體系中超強的“戰略優勢”讓其領導人越來越不願意客觀地認識它國的訴求,相反,為保持自己的“戰略優勢”,美國往往對它國採取打壓、孤立等反應過度的措施。因此,如果不能在對外事務中削弱利己主義並與其它國家平等相處,那麼美國領導人可能永遠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國家願意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對沖美國在國際體系中製造的壓力。

變革的方向

合作紅利是所有多邊機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關鍵,而有效推進各項合作措施落地是上海合作組織產生合作紅利的必要前提。為此,筆者認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變革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一是,提升協作水平,優化工作機制和決策程序,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力。現階段,上海合作組織需要突出元首峰會的引領作用,並強化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的監督執行能力,保障各項合作落地。因而,《阿斯塔納宣言》將提出改進上海合作組織的工作建議來提高組織的議事決策效率。對此,現任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張明表示,阿斯塔納峰會將成為組織發展歷程中的新里程碑。

二是,加強核心區建設。在2023年上海合作組織新德里峰會上,成員國元首一致認為中亞地區是上合組織的“核心區”。事實上,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離不開中亞地區國家的支持,而作為上海合作組織重要活動區域的中亞地區也需要擺脫因組織規模擴大而被邊緣化的現狀。

三是,聚焦綠色多邊主義。目前,傳統安全和經濟合作依然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點合作方向。但從未來的發展來看,成員國將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和綠色轉型等合作領域達成更多共識,這些合作領域會是推動上海合作組織變革的核心動力。

變革中的挑戰

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上海精神”,對外奉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和開放的原則。但受美國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白俄羅斯等成員國關係的影響,上海合作組織常被貼上反美(或反西方)的標籤,從而使得變革中的上海合作組織將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組織規模的擴大導致緩衝的安全空間縮小。在本屆阿斯塔納峰會上吸納白俄羅斯為正式成員國後,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將擴大到北約東翼,並與北約的安全空間重疊。

二是,組織戰略自主性的增強加大了重建世界和平的分歧。除了《阿斯塔納宣言》外,本屆峰會還將通過《關於世界團結爭取公正和平與和諧倡議草案》。這份倡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G7集團普利亞峰會公報的回應。

三是,“新冷戰”思維增加了全球戰略穩定的脆弱性。“新冷戰”思維產生於美國國內政治壓力,而不是外部安全利益。大多數美國政治精英認為,俄羅斯正在破壞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並在冷戰結束時重建的國際體系,而中俄關係將挑戰西方的安全利益和價值觀,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必須聯合起來遏制中國和俄羅斯。顯然,“新冷戰”思維將會拖累上海合作組織的變革。

國際組織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國際體系互動的結果。可以說,上海合作組織變革成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建設性力量正是現實與未來發展的需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