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安全

美國與他國聯合生產武器的動機和隱患

2024-05-07
崔磊(Cui Lei)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cuilei.jpg
4月11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雙邊會晤結束時宣布了一項歷史性的導彈協議,美國和澳大利亞將與日本發展反導防禦架構網絡。

近年,特別是烏克蘭衝突爆發後,美國與一些盟友和夥伴伴達成聯合生產武器的協議。

在亞太地區,美國與日本達成協議,共同生產導彈和噴氣教練機。此外美國還將與印度共同開發和生產斯崔克(Stryker)裝甲車,與澳大利亞共同生產制導多管火箭系統和155毫米炮彈。

在歐洲,兩家美國公司正與烏克蘭聯合生產155毫米炮彈。世界上最大國防承包商之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開始在波蘭生產F-16戰鬥機後機身,另一家主要國防承包商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考慮在波蘭聯合生產120毫米坦克彈藥。在德國,一條“愛國者-2”(PAC-2)導彈生產線正在建設中。

這些武器系統將補充美國的軍事庫存,交付給上述國家的武裝部隊,或者提供給第三方,例如德國製造的“愛國者-2”導彈將交付給烏克蘭。

中文圖片V38.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目前,美國有強烈的動機和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生產武器。一是解決國內產能不足的問題。冷戰結束後,美國軍工聯合體嚴重萎縮,導致一批軍工企業不得不破產或者整合。供應鏈脆弱和熟練工人流失,導致產能下降。SIPRI(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顯示,美國防務公司2012年至2021年期間完成的所有交付中,防空系統從宣布出售到交付的平均時間約為四年,飛機為三年半,導彈為兩年半,但有時延期時間甚至近10年。美國每年只能生產450枚愛國者導彈,其中一半以上分配給美軍,其餘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由於美國國防部極其重視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其他客戶的訂單只能等待。

第二個動機是為美國國防承包商提供業務。SIPRI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歐洲、亞太、中東等地區軍費開支大幅增長,其中烏克蘭增長13倍,此外波蘭增幅為181%,德國48%,澳大利亞34%,日本31%,以色列44%。隨着美國的盟伴國防預算飆升,對武器的需求增加,美國的國防承包商可以通過技術轉讓和外包實現獲利。

第三個動機是為盟伴提供物質支持。上述國家和地區位於東歐、中東和亞太地區,它們要麼身陷衝突,要麼鄰近衝突地區,要麼有可能陷入衝突。美國可以利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不安全感,幫助它們增強軍事實力和國防生產能力,在消除它們疑慮的同時減輕自己的負擔。同時,這些盟友和夥伴也渴望獲得美國的國防技術,通過共同生產武器,它們通常可以實現技術升級。歷史上看,韓國的國防工業是從獲得M16步槍製造授權開始的,與美國軍方的合作生產項目也幫助日本發展起民用航空製造業。

最後,是美國試圖通過國防合作生產來威懾對手。拜登政府在2022年國防戰略中提出所謂“綜合威懾”的理念,主張綜合運用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將威懾措施的範圍從軍事擴展到經濟領域。《2024年國防工業戰略》進一步強調國防生產是綜合威懾的一部分。這意味着在國內國防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美國高度重視與盟伴聯合生產武器。

聯合生產武器雖然讓美國及其盟伴受益,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克服一些障礙。首先,美國國防承包商不願轉讓技術,擔心高科技泄露給第三方。其次,聯合生產要經歷繁瑣的官僚程序,相關協議需要得到國務院、國防部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准,並且隨時可能被其中任何一個機構否決。第三,當前美國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比如因為擔心國內就業崗位流失,國會近年來針對製成品中外國零部件佔比和技術轉讓制定了限制性法律。

不過,一旦克服這些障礙並達成聯合生產協議,美國的國防承包商和盟伴都將獲得巨額利潤。美國企業不用擔心生產線閑置,投資風險可以轉移給盟伴的合作企業,即使其他國家出現產能過剩,也不會給自己造成重大損失。而且,盟伴的合作企業也將收到大量訂單,並因生產線距離客戶更近,成本較低而獲利。

此外,這些盟伴在安全方面將更加依賴美國。由於建設生產線需要較長時間,並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技術,這些盟伴將與美國深度捆綁。例如,印度以前一直是俄羅斯武器的主要客戶,但隨着該國越來越多從美國購買武器和引進美國技術,它和美國的安全關係將進一步鞏固。

美國和盟伴合作生產武器的案例不斷增多,表明美國的國力和製造能力相對下降,難以自給自足,但它仍然希望維持全球霸權,所以需要盟伴支持,而分攤負擔的方式不再僅僅是為美國海外駐軍提供更多資金,或提高國防預算,而是擴大到聯合生產武器。但此舉勢必導致武器跨境擴散,加劇地區安全緊張局勢,增加衝突風險。這是一種玩火的做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