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大選已正式開始,兩黨之間的法律戰、認知戰、輿論戰異常激烈,特朗普的參選資格、經濟通脹、非法移民、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問題成為政治辯論和媒體報道的焦點,中國議題似乎比較靠後。
中美元首在舊金山的會晤,對中美關係止跌企穩發揮關鍵作用,對美國大選中的涉華辯論也有一定的降溫作用。在拜登政府看來,穩定中美關係有助於其緩解美國通脹壓力、控制芬太尼危害、推動能源轉型、集中精力應對海外衝突,但對華政策能否成為拜登競選連任的“加分項”並不確定。
由於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遏制打壓的政策未發生根本變化,推動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在美國國內有政治基礎。隨着大選逐步升溫,共和黨、國會、州政府等美國國內因素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可能逐步凸顯。
首先,拜登政府在選舉壓力下可能對華採取新的壓制措施。幾十年來共和黨就把自己塑造成國家安全領域的鷹派,靠攻擊民主黨“對外軟弱”爭取選民支持。2020年大選和2022年中期選舉前後,共和黨均靠極端的反華主張嘩眾取寵,試圖打擊民主黨的選情。這一招效果並不好,但共和黨政客樂此不疲。此次大選,特朗普、德桑蒂斯等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在涉華辯論中展現“超強硬”立場。二人均不滿拜登在經濟和科技領域與中國“精準脫鉤”的做法,聲稱為了實現美國“經濟獨立”,要讓兩國經濟“全面脫鉤”,若當選總統將取消對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由於兩黨均將對華“脫鉤”“去風險”視為政治正確和贏得競爭的“政績”,共和黨對拜登經濟政策的批評,可能促使拜登政府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出台新的保護主義措施,這將通過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貿易限制、投資限制和出口管製表現出來。
其次,“親台反華”的政治喧囂可能推動國會通過新的反華法案。美國國會近年來通過的涉及港台疆藏的法律對中美關係造成長期損害。第118屆國會一開張,重新控制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就推出一系列反華法案,僅涉台方向就有“台灣衝突嚇阻法案”“保護台灣法案”“台灣外交審視法案”等。這些法案尚未成法,但相關內容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國政府強烈反對。目前兩黨在預算和撥款問題上鬥爭激烈,但在向台灣提供軍事支持上高度一致。台灣地區選舉後,美國行政部門和國會都會對新當選的政治人物表示支持。自稱“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將繼續大搞“去中國化”,推行“漸進式台獨”,兩岸關係不僅難以改善,還可能繼續惡化。在美國國內“親台反華”“以台制華”政治氛圍下,新的“挺台”法案有可能獲得國會2/3多數議員的支持,並促使拜登予以簽署。一旦中美因台灣問題而對抗的烈度上升,拜登尋求與中國建立“護欄”、穩定中美關係的努力將嚴重受挫。
再次,共和黨主政的“紅州”可能通過新的反華舉措。受美國政府近年來反華動員的影響,中國作為美國經濟、安全和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脅”被別有用心地植入到許多美國民眾心中。佛羅里達、得克薩斯、蒙大拿等“紅州”先後提出或通過一系列反華立法,如在相關州限制中國人購買房地產、限制或禁止使用TikTok、限制公立學校與中國等“受關注國家”建立關係等。一些“紅州”成為美國的反華先鋒,離不開共和黨的選舉策略。相反,包括加利福尼亞在內的一些“藍州”則積極開展與中國在經貿、人文、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在大選年,“紅州”的共和黨政客為了與“藍州”的民主黨人競爭,可能推出新的限制中美合作的舉措“出風頭”,特別是在中美人文交流領域。
最後,美國大選結果將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風險挑戰。從目前的選舉態勢看,前總統特朗普和現任總統拜登這對“老冤家”再度對壘的可能性較高。不過,不管特朗普是否會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共和黨與拜登及民主黨在治國理念、內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上都有較大差異。中國對美國大選不持立場,更不會幹預美國選舉,但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對中美關係就是風險。如果共和黨人在2025年入主白宮,中國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新挑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