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中美關係:正視現實,知往鑒今,以啟未來

2020-11-24
陳積敏(Chen Jimin)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未標題-1.jpg

近年來,人們評估中美關係經常用到的兩句話一是“戰略競爭”,二是“回不到過去”。戰略競爭並不是什麼新現象,在國際關係中,國家間的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主要是中美競爭的性質、強度、廣度使然。

從性質上說,中美競爭開始由議題領域的競爭轉向秩序構建的競爭,至少美國方面是這麼看的。它認為中國所推行的對外戰略,如“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是要塑造有利於中國的國際體系。正因如此,它將中國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從強度上說,當前中美競爭的火藥味之濃、持續時間之長前所罕見,雙方都擺出了堅持鬥爭到底的姿態。從廣度上看,中美競爭可說是全方位展開,從經貿領域到科技領域,從安全領域到人文交流領域,甚至美國還希望將競爭拖入意識形態領域。一時間,中美開啟“新冷戰”的說法此起彼伏。

如果撇開陣營對抗、代理人戰爭等表現形式,從競爭的性質、強度與廣度等層面來觀察,“新冷戰”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但不管是否已經進入“新冷戰”,還是有可能滑向“新冷戰”,雙方以及國際社會都應該認識到,將世界重新帶回相互撕裂、以鄰為壑、充滿緊張與衝突的狀態不符合國際主流民意,是逆歷史潮流的,任何一個負責任國家或國際行為體都應努力避免這樣結果的出現。

至於“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似乎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實。回到過去至少要具備兩大條件,一是具有回到過去的客觀條件,或曰歷史條件,二是雙方都有回到過去的意願。目前來看這兩大要素都不具備。當人們談起“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時,會油然生出一種念舊情緒與惋惜之情。有趣的是,這裡的“過去”指的是什麼?是回到中美敵對的過去,還是回到中美“准同盟”關係的過去,抑或是冷戰結束初期中美關係“跌宕起伏”的過去?還是其他什麼時期?不論是哪一種“過去”,再回到那種狀態已不再現實。但是,從過去的歷史中借鑒經驗卻是可以且必要的。

回顧中美關係發展的歷程,以下這些啟示值得銘記在心:

一是尋求共識。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雙方達成了共同反對全球與地區霸權的共識,這成為兩國由敵對走向緩和的基本條件。如今,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安全形勢與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兩國需要努力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性認知。這一點不僅十分重要,而且還很迫切。

二是相互尊重,主要表現為對對方核心利益與主要關切的尊重。中美兩國關係發展順利與否與此息息相關。回顧歷史,凡是中美關係發展遭遇逆風的時期,都是美國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製造麻煩,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曖昧立場與實際干預。反之,凡是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時期,都是美國慎重處理事關中國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的時期,如21世紀初中美雙方在處理“台獨”問題上達成的默契。

三是聚焦合作。中美是兩個在政治制度、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國家。簡言之,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分歧與矛盾,但同時也會帶來合作的可能與機遇,關鍵是要培育與拓展合作空間。例如,中美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便具有廣闊空間。從歷史上看,雙方在反恐、防擴散、人口販運、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取得過卓有成效的成果。

四是保持對話。中美關係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之所以能夠經歷風雨一路前行,與雙方始終保持有效交流是分不開的。即便是20世紀80年代末,中美關係遭遇嚴重衝擊的時候,雙方也實現了富有成效的溝通,為兩國關係的轉圜提供了助力。保持對話能夠充分交換意見,準確表達戰略意圖,可以在相互溝通中形成包容性認知。同時,保持對話也是建立危機管控機制的必要前提。

五是促進交流,這裡主要指的是民間交流。中美關係的發展需要全方位助力,而民間交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鄧小平訪美期間,雙方討論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促進兩國人文交流。事實證明,兩國社會文化交流不僅能夠助推雙邊關係的發展,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中美關係始終存在着競爭成分,但也始終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與必要。兩國總是有分歧,任何一方想要改造另一方可能都是一廂情願,但雙方總可以找到相互認同與接受的共有知識。這意味着對中美關係的發展不必過於悲觀。即便是在所謂大國戰略競爭時代,中美兩國也能從對歷史的經驗借鑒中,找到開闢未來雙邊關係的穩定發展路徑。總之,事在人為,中美關係未來發展走向如何,並不是由歷史宿命來決定,而是由兩國政府與人民來創造。

更多文章